亲缘识别与利他行为


亲缘识别和利他行为是基于进化生物学的复杂行为。根据进化范式,如果个体能够识别并帮助近亲,则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对各种动物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表明人们更有可能帮助近亲而不是远亲,并且更有可能对与自己基因相似度更高的亲属表现出利他行为。

亲缘识别与利他行为

亲缘识别是指个体区分近亲(有血缘关系的个体)和非近亲(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并对它们采取不同行为的能力。它被认为是一种进化适应,使个体能够识别其近亲并给予他们优先待遇。这种优先待遇,被称为利他行为,指的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使他人受益的行为。

亲缘识别和利他行为的理论

进化生物学是亲缘识别和利他行为理论的基础。根据进化范式,如果个体能够识别并支持其亲属,则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这是因为近亲具有高度的基因相似性,这意味着任何通过亲属遗传下来的有利特征也可能遗传给个体。

例如,如果一个人帮助其亲属生存和繁殖,他们的基因很可能传递给后代。对各种物种的研究都支持亲缘识别和利他行为的进化理论。此外,研究发现,个体更有可能对与自己基因相似度更高的亲属表现出利他行为。

直接互惠理论

根据直接互惠理论,个体可以进化出对非亲属的利他行为,基于对未来互惠的预期。该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频繁的接触可能导致合作。根据直接互惠理论,如果个体反复互动并且存在未来互动的良好可能性,则利他行为可以在种群中维持。

基于此理论,可以通过条件策略发展合作,即个体帮助那些先前帮助过他们的人,而拒绝帮助那些没有帮助过他们的人。这种方法很有帮助,因为它通过将努力导向那些可能回报的人来减少个体利他行为的成本。直接互惠理论的一个例子是狩猎采集群体中的资源共享。个体会与先前与之共享资源的人共享食物和资源,而拒绝帮助那些没有共享资源的人。

间接互惠理论

根据间接互惠理论,个体可以进化出基于声誉的利他行为,即使是对非亲属。换句话说,个体可能会帮助那些以合作著称的人,而拒绝帮助那些以不合作著称的人。这一假设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个体可以从与合作的其他人互动中受益,而从与不合作的人互动中蒙受损失。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合作声誉可以通过一个称为形象评分的过程建立和维持。能够评估他人声誉并通过社会规范和合作做出相应反应的个体,也可以在社会中维持利他行为。

亲缘选择理论

W.D. Hamilton于1964年提出了这一观点,声称对亲属的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对亲属的利他行为增加了共享基因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根据亲缘选择理论,利他行为的发展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个体更有可能对其亲属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他们与亲属共享基因。

该假设提出,当一个人对其近亲(例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表现出利他行为时,即使该个体没有直接繁殖,共享基因也更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由于相似的血统导致亲属共享一部分基因,因此利他行为可能会提高那些共享这些基因的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的几率。对于种群中罕见的基因,尤其如此,因为利他行为会增加这些基因在未来几代中的频率。

例如,假设一只雌性草原犬鼠冒着危险保护其后代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她增加了她的孩子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并将她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即使她失去了再次繁殖的机会。

包容性适应度理论

包容性适应度理论是亲缘选择理论的延伸,它提出个体的繁殖成功不仅取决于其后代,还取决于其近亲的后代,因为它们共享基因。根据包容性适应度理论,个体可以通过对其近亲表现出利他行为来提高其适应度,因为其亲属中的共享基因更有可能传递给后代。

个体可以通过帮助其近亲来提高其家族群体的整体繁殖成功率,这个过程称为群体选择。具有巨大整体繁殖成功的家族更有可能将其基因传递给后代。例如,如果一只母鸟喂养其后代,则其后代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并将它们的基因及其与母亲共享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表型匹配

表型匹配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它提出具有相似特征或表型的个体更有可能对其他人表现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可以在能够通过视觉线索(如外貌)或行为线索(如个体的行为方式)识别他人的个体中维持,并且他们可能对他们表现出利他行为。即使基因相关性不是一个因素,利他行为也可以在一个群体中持续存在。

结论

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各种理论来解释,例如亲缘识别、直接和间接互惠以及表型匹配。这些理论表明,利他行为可以通过基因相关性、反复互动、声誉和对相似特征的识别在种群中维持。

更新于:2023年5月4日

83 次浏览

开启您的职业生涯

完成课程获得认证

开始学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