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失认症


面部识别通常轻松快捷。尽管表情、衣着和发型各不相同,我们仍能轻松识别同事、朋友和家人在各种环境和情况下的面容。我们识别人的视觉能力是人类社会互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对面部的视觉能力超过任何其他类型的物体。然而,面容失认症患者无法认出他们以前见过一张脸,这种障碍适用于熟悉的面孔和陌生的面孔。

什么是面容失认症?

面容失认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无法识别面孔。面容失认症的其他名称包括脸盲症或面容识别不能。Bodamer在1947年发表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中创造了“面容失认症”一词,用来描述两位无法识别面孔的患者的情况。这个词来源于“prosopon”(意为“面孔”)和“agnosia”(意为“失认”)。

并非由于更广泛的视力问题、物体识别问题或记忆问题。当这种症状是更大问题的组成部分时,术语“面容失认症”应替换为“面部识别障碍”。这些人知道面孔是面孔,而不是汽车或树木,但他们无法识别面孔或回忆起以前见过这张脸。他们通常借助发型、步态或声音等外部线索。

流行病学和合并症

据估计,面容失认症影响多达3%的人口。面容失认症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且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有关。

面容失认症还与影响附近脑区的以下疾病有关:左侧偏盲(由右侧枕叶损伤引起的左侧空间视觉丧失)、色盲症(由颞枕连接处单侧或双侧病变引起的色觉缺陷)和地形定向障碍(环境熟悉感丧失以及使用地标的困难,与海马旁回后部和右侧舌回前部的病变有关)。

体征和症状

面容失认症可以是获得性的或发育性的。在获得性面容失认症中,脑损伤导致面部识别能力下降。获得性面容失认症细分为感知性面容失认症和联想性面容失认症。

在感知性面容失认症变异中,面部编码被认为是受损的,当面孔是识别的线索时,会影响模型的后续所有阶段。当呈现不同面孔的图像时,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无法理解它们,也无法进行相同-不同的判断。他们无法区分熟悉的面孔和不熟悉的面孔。此外,患有感知性变异的个体难以识别面部表情。

准确区分面孔的能力表明,在联想性面容失认症变异中,面部编码仍然完整。面孔不被认为是可识别的,这表明面部识别单元尚未被激活,从而影响了面部处理流的后续步骤。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可能能够区分照片中相似和不相似的面孔,并从面部推断年龄和性别(表明他们可以理解一些面部信息)。但是,他们可能无法稍后认出这个人,也无法提供关于他们的任何信息,例如他们的姓名、职业或上次见面的时间。

发育性面容失认症 (DP) 是一种终生的面部识别缺陷,出现在儿童早期,不能归因于获得性脑损伤。尽管视觉和记忆力正常,但患有这种疾病的个体未能发展面部识别能力,并且在脑成像上没有明显的病变。虽然发育性面容失认症始于生命早期,但许多人直到成年后才意识到自己患有发育性面容失认症。

图1 - 布鲁斯和杨理解面部识别的模型改编

疾病的病因

面容失认症可能是获得性的或遗传性的。获得性病例可能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外伤性脑损伤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引起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但据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育期间的面容失认症可能具有遗传基础。它可以在家族中遗传,一些家谱显示多达十名受影响的成员跨越两代。根据研究,正常的的面部识别能力具有遗传成分,单卵双胞胎的面部识别能力比双卵双胞胎更相似。

病理生理学是一个突出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未完全了解。据认为,右侧或双侧梭状回-舌回的损伤或发育异常以及控制面部感知和记忆的神经通路都参与其中。根据影像学研究,颞叶皮层和杏仁核的缺陷也可能参与其中。梭状回病变更可能具有感知性变异,而前颞叶病变更可能具有遗忘性变异。发育期间的面容失认症似乎是由前部和后部面部网络之间的脱节或负责面部识别和识别的区域的功能激活减少引起的。

治疗

面容失认症没有特效药,但研究人员仍在继续研究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并正在开发有助于改善面部识别的训练计划。任何治疗的目标都应该是帮助面容失认症患者制定补偿策略。由于中风或脑外伤而患有这种疾病的成年人可以通过其他线索重新学习识别人员。

结论

患有面容失认症的人经常会经历社交焦虑。这是由于无法认出人而产生的羞耻感或尴尬感。有些人会孤立自己,并将社交互动限制在抑郁症和其他问题上。医疗保健提供者应主动将患者转诊给咨询师或治疗师。这些经过培训的专家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这种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更新于:2022年11月15日

浏览量:110

启动您的职业生涯

完成课程获得认证

开始学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