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城市化


第二次城市化:概述

“第二次城市化”发生在公元前 500 年之后,新的城市中心在恒河平原各地涌现,准确地说是恒河中游平原。

在第二次城市化期间,铁被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导致了多个城镇和城市的建立。恒河中游平原是受吠陀文明影响的一个独立文化区,摩揭陀在此崛起并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在整个南亚地区,只有恒河中游平原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此外,沙门运动也只在这个地区兴盛,耆那教和佛教也诞生于此。

第二次城市化中的“诸小国”和“大国”

在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 900-600 年),基于血缘的部落政府让位于领土国家。向东迁移的“部落”开始在不同的地区定居。这些地区被称为“诸小国”(Janapada,领土),人们从“部落”(Jana,部落或氏族)发展而来。“诸小国”可以正确地翻译为“部落立足之地”。“诸小国”为了资源和政治控制而竞争。一些“诸小国”扩展了他们的领地,并将新的“部落”纳入其统治之下。这些“诸小国”发展成为“大国”。一个国家的领土、人民、行政和主权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组成部分都在一些“大国”中被发现。

根据佛教、耆那教和往世书的传统,有十六个“大国”。

它们分别是:

  • 且底(Chedi)

  • 犍陀罗(Gandhara)

  • 伐蹉(Vatsa)

  • 甘波伽(Kamboja)

  • 阿萨卡(Assaka)库鲁(Kuru)

  • 般遮罗(Panchala)

  • 阿槃提(Avanti)

  • 呼拉塞纳(Hurasena)

  • 末罗(Malla)

  • 摩蹉(Matsya)

  • 迦尸(Kasi)

  • 弗吉(Vajji)

  • 昂伽(Anga)

  • 拘萨罗(Kosala)和

  • 摩揭陀(Magadha)。

基于国家和政治实体,这些“大国”被划分为:

  • 寡头政治或“集体”

  • 君主制或王国

“集体”(酋邦和寡头政治)

“集体”或“集体王国”包括“集体”一词,表示平等。而“集体”一词指的是集会、王国或政府。

  • “集体”采用集会模式运作,其中氏族或家族的首领负责管理领土和集会的所有必要工作。

  • 在“集体”中,只有少数氏族或家族的成员享有政治权力。这种政府方式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民主形式,但后来发现该制度与民主并不相同,因为权力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只有他们参与治理。居住在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权利,也无法获得资源。因此,这种治理形式最合适的名称是共和国。

  • “集体”遵循与君主不同的政府形式。由于权力集中在统治家族手中,“集体”的政府风格可以比作寡头政治。

  • “集体”可能被称为前国家或原始国家,但它们不是王国。恒河原始国家被称为“诸小国”,包括酋邦、共和国和小王国。早期经文中提到十六个“大国”。还有“集体”或基于氏族的寡头政治。

  • 弗吉(Vajji)或弗利吉(Vriji)是最著名的“集体”之一,统治着米提拉地区。弗吉将吠舍利定为首都。这些王国不受君主单方面决策权力的约束,而是由多个氏族的领导人共同做出决策。较小的王国,如拘萨罗和迦尸也存在。

王国和君主制

恒河平原的“大国”都是君主制。在这些王国中,吠陀正统观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实践。

  • 与“集体”不同,祭司精英在“大国”中占据主导地位。王国实行君主制,政府是中央集权的。通过不同的仪式,婆罗门祭司为统治者提供了合法性。

  • 王国是世袭的,大多数继承遵循长子继承法。国王得到议会和萨巴委员会的协助。这些委员会仅具咨询性质。

  • 国王通过土地税收获取农业剩余,除了少数额外费用。“巴利”(Bali)是一种根据可耕地面积征收的税收。“巴迦”(Bhaga)是作为收成的部分被征收。在此期间征收的其他税收包括卡拉(Kara)和舒尔卡(Shulka)。因此,国王利用税收来资助复杂的行政机构和军队。

  • 较富有的地主被称为“格里哈帕蒂”(grihapatis),被视为村长。这些地主雇佣达萨(dasa)或卡尔玛卡尔(Karmakar)工人。卡萨卡(Kassakas)和克里沙卡(krishakas)是小地主。

  • 基于“瓦尔纳”(varna),社会被划分为等级。它演变成一种地位象征。首陀罗(shudras)被归类为种植者和手工艺者。在此期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地位低于首陀罗,被称为不可接触者。那些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的人被迫住在村庄的边缘。

  • 通常,他们狩猎和采集食物,没有任何帮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他们被边缘化并分配了卑微的任务。他们说自己的语言,这与印欧语系语言不同。

第二次城市化中的贸易

到公元前 6 世纪,内陆贸易已经发展完善。对外贸易和内贸都受益于第二次城市化的农业剩余。

  • **对外贸易**——在此期间,北方通道(Uttarapatha)直接连接到丝绸之路。这是由于大流士一世(波斯国王)和亚历山大的作用。他们都占领了印度西北部,并将其连接到丝绸之路。

  • **内贸**——由于农业剩余,出现了“格里哈帕蒂”(富裕农民)。这创造了经济需求,并促进了内部贸易。

因此,内贸和外贸的增加为第二次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商业行会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同一时期。行会或施雷尼(srenis)的首领被称为施雷斯廷(sresthins),是社会中备受尊敬的成员。“萨尔塔瓦哈斯”(sarthavahas)是商队商人。商队将商品运输到很远的地方。在第二次城市化期间,可能也与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通过塔克西拉进行某种形式的国际贸易。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宫殿)的阿契美尼德宫殿是用印度的木材建造的。

结论

第二次城市化始于公元前 6 世纪,在孔雀王朝统治者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在贵霜王朝时期,马图拉等城市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地区(公元 1 世纪至 3 世纪)。在萨塔瓦哈纳、早期乔拉和潘迪亚的统治下,德干和南印度也经历了城市化时期。

常见问题解答

问 1:第二次城市化始于何时?

答:第二次城市化始于公元前 6 世纪,大约在公元前 500 年。

问 2:“大国”中谁被视为村长?

答:“格里哈帕蒂”控制着“大国”中很大一部分土地,被视为村长。

问 3:第二次城市化的一些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包括广泛使用铁。这有助于农业发展。铁犁和铁斧有助于清理大片森林,为提供农田以提高农业产量。

问 4:在第二次城市化时期蓬勃发展的古代城镇有哪些?

答:一些城镇,包括马杜赖、乌贾因、帕利普特拉和施拉瓦斯提,被指定为首都。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分别见证了艺术和手工艺的繁荣。安得拉邦的阿马拉瓦蒂、纳加尔琼孔达和孔达普尔以及北方邦的马图拉等城市位于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上。

更新于: 2022-10-13

13K+ 浏览量

开启你的 职业生涯

完成课程获取认证

开始学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