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的意义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阿旃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这些石窟是作为印度第一波洞穴建筑的一部分而开凿的。在瓦卡塔卡统治者的开明赞助下,它成为佛教宗教和艺术的重要中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石窟的开凿是在不同时期分阶段进行的,始于公元2世纪。
该遗址的鸟瞰图看起来像马蹄形。该遗址在公元6-7世纪被废弃,直到英国时期才被一位名叫约翰·史密斯(1819年)的军官重新发现。
岩石切割建筑
阿旃陀石窟建筑的独特精髓体现在错综复杂的雕刻、屋顶、柱子、佛塔、集会大厅等方面。阿旃陀共有29个石窟,其中礼拜堂和寺院是两种主要类型。礼拜堂供奉佛塔,是礼拜中心,而寺院则作为修道院,供学习和研究之用。
第9、10、12和13号石窟的年代属于早期阶段。上下阶段的石窟分别为6、11和15号。第7号石窟的年代早于公元5世纪,其余石窟的年代晚于公元5世纪。艺术雕刻的礼拜堂位于19号和26号石窟。在这里可以找到佛陀和菩萨的形象。
第26号石窟收藏着著名的佛陀涅槃像。阿旃陀的图像以其宏伟著称。瓦拉哈德瓦、乌本德拉古普塔和马图拉达萨是阿旃陀石窟的一些赞助人。这些石窟是德干地带发现的玄武岩。在艾罗拉、埃勒芬塔、巴达米和巴格石窟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岩石切割建筑模式。
阿旃陀的绘画
阿旃陀是一个独特的石窟遗址,因为这里保存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绘画。在这里可以观察到绘画的类型学差异。线条清晰明了,富有节奏感。第9号和10号石窟也有一些早期阶段的绘画。通过佛陀的图像可以分析出这些石窟中绘画的第二阶段。这些绘画的主题包括佛陀生平的故事和本生故事。
有一些绘画占据了石窟的整面墙壁,例如摩诃迦那本生故事、僧伽罗传说和毗杜尔班迪塔本生故事。位于1号石窟的毗沙门天(持金刚杵者)和千手观音(持莲花者)是著名的绘画。关于各种肤色(包括棕色、黄色、黄褐色)的观察非常有趣,突出了当时人口中存在的不同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