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奥尔波特的理论
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奥尔波特的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数据,表明有些人可以仅根据面部外观和表情对陌生人的性格形成可靠的印象。例如,Ambody 和 Rosenthal(1992 年)的研究表明,观察者可以通过观看一个人短短 30 秒的影片来准确评估焦虑等性格因素。在另一项研究中,人们根据他们看到的陌生人的图像对他们形成了看法,并且这些评价与那些熟悉该材料几周的同学给出的评价一样准确。这些以及类似的研究支持了奥尔波特的观点,即表达行为反映了性格特征。
从他人的表达行为中判断他人的能力
奥尔波特(1937 年)对在哪里寻找人们性格的内容和结构有着非常强烈的看法:在表达的动作上。例如,如果一个人观察到在一个正在进行棒球比赛的体育场里,人们面带笑容,步伐轻快,他们的 T 恤、帽子、手表和手提袋上都印着主队的标志,这将表明他们对参加棒球比赛非常热情。然而,奥尔波特认为,表达动作不仅仅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传达相同的信息。奥尔波特认为,表达行为是无意识决定的,因此可以提供线索,揭示性格的深层方面,这些方面并不总是体现在行为的内容中。
表达行为的一致性
奥尔波特对可能具有意义的表达行为的种类有着非常广泛的看法。其中一些对当代非语言交流的研究者来说非常熟悉,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言语流畅性和声音强度等线索。奥尔波特认为,这些多种多样的表达行为归为三大类:扩展性、强调性和外向倾向或外向性。因此,很明显,奥尔波特将他的假设建立在表达动作的一致性之上。他认为,不同的表达行为是一致的,并且特定个体的任何给定的表达行为都将随时间和情境保持一致。然而,他的预期并非绝对的。相反,他提醒说,一致性永远不会是完美的。如果真是这样,个人可以采取任何表达行为并了解有关人格的一切。相反,奥尔波特认为,研究人员需要观察表达线索的整体模式,并且应该期望在表达行为中找到与人格本身一样多的一致性。
奥尔波特理论中的研究:面部表情
保罗·艾克曼(1997 年)的一个长期研究项目确定了七种可以客观且一致地彼此区分的情绪的面部表情。这些情绪包括愤怒、蔑视、厌恶、恐惧、忧郁、惊讶和快乐。艾克曼和他的同事根据他们对 43 块面部肌肉的分析开发了一个编码系统。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FACS) 被美国警察部门、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用来检测犯罪嫌疑人和恐怖分子的说谎行为。
其他研究表明,我们的面部表情可以揭示一些基本的性格方面。例如,神经质的一些表现方式包括愤怒、蔑视和恐惧的表情。笑声和其他友好的社交互动迹象是随和性的标志。微笑、大笑和其他享受和娱乐的表达是外向性的标志。尴尬的表情,例如紧绷的微笑、回避的目光以及头部向下远离观察者的动作,表明尽责性。
面部表情的跨文化感知
面部表情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关键问题。相同的表情是否在不同文化中都表示相同的性格特征?证据并不一致。对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婴儿和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某些基本情绪在两种文化以及所有年龄段中都通过相似的面部表情表达。一项比较美国、中国和日本婴儿面部表情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中国婴儿的面部表情行为变化始终不如美国和日本婴儿。美国婴儿的面部表情与中国婴儿有显著差异,但与日本婴儿的差异不大。
参与者判断不同文化个体成员的性格特征(即跨文化人际感知)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情绪面部表情、欺骗检测、娃娃脸和对身体吸引力的感知的研究构成了人际感知的主要研究,其中感知者和目标来自不同的文化。尽管侧重于不同的现象,但这些研究表明普遍性而非文化调节。例如,跨文化研究通常表明,情绪的面部表情在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都被一致地感知。鉴于这种现象的稳健性和可靠性,达尔文(1872 年)关于情绪的面部表达在意义上是普遍的,并且在生物学上起源的假设已被广泛接受为有效。关于说谎检测的研究也表明了文化相似性,即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使用类似的外部线索来检测欺骗行为。
结论
关于面部表情文化差异的研究表明,在文化内部对非常不同文化成员的性格判断存在共识,并且在两种文化成员之间存在判断上的文化间一致性。此外,在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观察到了可观察特征(例如,外观和非语言行为)与性格特征之间协变的相似性和差异。这些发现与社会文化理论和生态理论都一致。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许多个体层面的假设源于并反映了文化对社会世界的信念,这些信念起源于环境固有和真实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