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语境下的冥想
在印度文化中,冥想被用来帮助人们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以及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在印度教中,冥想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和人类发展技巧。
什么是冥想?
“冥想”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tatum,意为“思考”。它表示反思或沉思的行为。它可以被描述为同时存在于寂静的思想和深思熟虑的意识状态。冥想练习有助于心灵获得平衡与平静。它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管理心灵并将其重新聚焦于超验存在层面的技巧。冥想有助于通过使心灵平静来缓解紧张和焦虑。冥想练习的结果可能是体验到更高的意识状态。这种被称为纯粹意识或三摩地的冥想状态旨在达到这种境界。
除了使大脑平静和减少脑部活动外,它还会显著影响身体新陈代谢,使其进入深度放松的意识状态。此时,身体会“沉淀”到深度放松的状态。在身体压力得到缓解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松,心灵会回归身体。“冥想的向外运动”指的是这个过程。“向内运动”在这个压力释放之后重新开始。
冥想的背景
瑜伽和冥想是印度最著名的两个传统。印度河谷文明繁荣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被认为是这种古老而正统文化的祖先。这种传统的根本假设是印度文明(吠陀和非吠陀,如佛教)的基础,包括对人类状态的苦难特征的信念,以及旨在将练习者提升到完全不同的、解脱状态的渐进阶梯式路径的信念。
帕坦伽利的《瑜伽经》被认为是这一传统的主要文本,有多种版本,包括英文和中文译本。除了核心文本之外,瑜伽和冥想传统已经变得非常流行,并在神秘的奥义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类似地,它可以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著名史诗中找到,最重要的是,它对虔诚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传统已经认识到瑜伽和冥想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活力。
印度冥想技巧
以下是印度冥想的主要技巧:
超觉冥想
超觉冥想 (TM) 方法在起源、使用方法和研究程度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冥想不同。玛哈利希·玛赫西·瑜伽士,一位印度古代吠陀文化的学者,将 TM 技术带到了西方。这是一种简单的身心技术,每天两次,每次 20 分钟。虽然它可能会导致生活方式偏好的改变,但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调整或信仰。它可以与大多数传统医疗方法一起使用,并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导师指导。
萨哈嘉瑜伽冥想
在萨哈嘉瑜伽冥想中,基本的呼吸练习和无声肯定的运用帮助一个人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寂静,在这种寂静中,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下,并且摆脱了不必要的精神活动。练习者经常将这种体验描述为平静、愉快和放松的。
维帕萨那
大约二十五世纪前,乔达摩·佛陀发现了被称为维帕萨那的冥想技术。在佛陀所讲的古印度语巴利语中,“维帕萨那”的意思是“洞察力”。它教导人们如何接受现实。虽然现在被称为佛教的基础可以在维帕萨那中找到,但这门学科对所有信仰、国籍、肤色和背景的学生开放,不需要皈依。伦理和社会道路源于对自身身体和思想以自然为中心的探究。维帕萨那的目标是摆脱痛苦和精神超越。根据哈特的观点,维帕萨那的目标是疗愈——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治愈人类痛苦的根本。
禅宗冥想
坐禅(禅宗冥想)是指坐姿冥想,是禅宗佛教的一种宗教修行。禅坐主要有两种姿势:盘腿坐和半盘腿坐。禅坐时,弟子的双手通常合十,眼睛必须睁开,向下大约一米处。弟子在安静的空间里坐在圆形的坐垫上冥想大约 30 分钟。在某些情况下,严格的禅宗训练每天进行 8-10 次,大约持续一周。禅宗佛教称之为“精进”。弟子们遵循严格的“时间表”,放弃日常活动,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冥想练习。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正念冥想已被用于治疗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并在心理学研究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目前,在临床和研究环境中,正念冥想被定义为对当下经验的无评判性关注。这一定义包括佛教的正念和平静的概念。它描述了需要控制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经验,如思想、感受、身体姿势和感觉)以及以接纳和开放的态度对待自身经验的能力的实践。
冥想对印度心理学的影响
印度心理学强调冥想,它已被使用了数千年。它被认为具有多种益处,例如降低压力和焦虑,增强注意力和专注力,以及提升幸福感。此外,据信冥想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并降低血压。此外,人们发现冥想有助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慢性疼痛、抑郁症和失眠症。它已被发现成功地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症状和治疗成瘾。据说它还有助于自我发现和精神发展。
结论
尽管冥想有很多好处,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开始和坚持冥想可能具有挑战性。对于一些人来说,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冥想的人来说,开始冥想可能很困难。有些人需要帮助才能投入进行规律的冥想练习所需的时间。此外,在嘈杂或刺激的环境中冥想可能很困难。由于文化或社会限制,在印度许多地区,冥想可能不被接受或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