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S 下的私防权:与印度刑法典的比较分析


私防(也称为自卫)是 1860 年印度刑法典中规定的法律条款。该条款授权每个人保护自己、自己的财产和他人免受非法攻击。然而,议会最近颁布了 2023 年《印度司法法典》,以取代现有的 1860 年印度刑法典。尽管《印度司法法典》(BNS)保留了 IPC 的大部分条款,但同时也修改了许多条款。

因此,本文主要将了解 BNS 下“私防”的含义、范围和局限性,然后分析与 IPC 相比所做的更改。

私防的含义

在法律框架中,私防是指所有个人保护自己、其财产和他人免受非法攻击和侵略的固有权利之一。私防的基本功能是,它授权每个人在应对任何即将发生的威胁或任何其他个人(甚至动物)的攻击时进行自卫。此外,在防御中,他或她可以进行反击,但必须合理且适度地使用武力。

必须指出的是,私防权(或自卫权)本质上并非绝对权利,而是取决于对伤害的真正忧虑的存在。同样,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必须出于善意行事并避免使用过度武力。同样,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必须出于善意行事,使防御攻击与攻击力成比例,因此不能使用过度武力。

此外,私防是法律体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旨在保障个人安全,最终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印度司法法典》下的私防

《印度司法法典》(BNS)第三章第 34 至 44 条描述了私防的规定。这些条款不仅界定了私防的规定,还概述了个人可以在哪些情况下使用武力来保护自己、其财产或他人免受外部伤害。

《印度司法法典》下的私防与印度刑法典的比较

下表提供了私防的分析研究:

依据 《印度司法法典》 印度刑法典

章节

III

IV

条款

34 至 44

96 至 106

私防权

第 34 条 - 行使私防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 35 条 - 任何人在遵守第 37 条所载限制的情况下,均有权防御:

(a) 他本人和他人的身体,以对抗任何侵犯人身安全的罪行;

(b) 他本人或任何其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以对抗任何构成盗窃、抢劫、破坏或刑事侵入定义的罪行,或企图实施盗窃、抢劫、破坏或刑事侵入的行为。

第 97 条 - 无变化

第 36 条 - 当一项本来构成某种犯罪的行为,由于实施该行为的人的年幼、理解力不足、精神错乱或醉酒,或由于该人的任何误解而不再构成该犯罪时,任何人在面对该行为时享有与该行为构成该犯罪时相同的私防权。

第 98 条 - 无变化

开始

第 40 条 - 人身私防权在身体因实施或威胁实施犯罪而产生对身体的合理危险忧虑时开始;并且只要这种对身体的危险忧虑持续存在,该权利就持续存在。

第 102 条 - 无变化

限制

第 37 条 - (1) 在以下情况下,不享有私防权:–

(a) 反对任何不合理地造成对死亡或重伤的忧虑的行为,如果该行为是由公职人员出于善意以其职权的名义实施或企图实施的,即使该行为在法律上可能并非严格正当;

(b) 反对任何不合理地造成对死亡或重伤的忧虑的行为,如果该行为是由公职人员出于善意以其职权的名义指示实施或企图实施的,即使该指示在法律上可能并非严格正当;

(c) 在有时间求助于公共当局保护的情况下。

(2) 私防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造成超过为防御目的而必须造成的伤害。

第 99 条 - 在给出代码/编号方面进行了细微的更改。

权利范围

第 38 条 - 在第 37 条规定的限制下,人身私防权包括自愿对袭击者造成死亡或任何其他伤害,如果导致行使该权利的罪行属于以下任何一种:

(a) 这样的袭击可能合理地导致担心死亡将是这种袭击的结果;

(b) 这样的袭击可能合理地导致担心重伤将是这种袭击的结果;

(c) 意图强奸的袭击;

(d) 意图满足不自然欲望的袭击;

(e) 意图绑架或拐骗的袭击;

(f) 意图非法拘禁某人的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可能合理地担心自己无法求助于公共当局获释;

(g) 泼洒或投掷酸性物质的行为或企图泼洒或投掷酸性物质的行为,这可能合理地导致担心重伤将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第 100 条 - 无变化

第 39 条 - 如果罪行不属于第 38 条规定的任何一种,则人身私防权不包括自愿对袭击者造成死亡,但在第 37 条规定的限制下,包括自愿对袭击者造成除死亡以外的任何伤害。

第 101 条 - 无变化

第 41 条 - 在第 37 条规定的限制下,财产私防权包括自愿对不法行为人造成死亡或任何其他伤害,如果导致行使该权利的罪行属于以下任何一种:

(a) 抢劫;

(b) 日落后和日出前入室盗窃;

(c) 对任何建筑物、帐篷或船只实施纵火或使用任何爆炸物造成的破坏,这些建筑物、帐篷或船只用作人类住所或财产保管场所;

(d) 盗窃、破坏或入室盗窃,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合理地导致担心如果不行使这种私防权,将导致死亡或重伤。

第 103 条 - 无变化

第 42 条 - 如果导致行使私防权的罪行是盗窃、破坏或刑事侵入,而不属于第 41 条规定的任何一种,则该权利不包括自愿造成死亡,但在第 37 条规定的限制下,包括自愿对不法行为人造成除死亡以外的任何伤害。

第 104 条 - 无变化

财产私防权的开始和持续

第 43 条 - 财产私防权,–

(a) 在对财产的合理危险忧虑开始时开始;

(b) 反对盗窃的行为持续到罪犯带着财产逃脱,或者获得公共当局的协助,或者财产被追回。

(c) 防抢劫的权利持续存在,只要犯罪者对任何人造成或企图造成死亡、伤害或非法拘禁,或者只要对立即死亡、立即伤害或立即人身拘禁的恐惧持续存在;

(d) 防范刑事侵入或破坏的权利持续存在,只要犯罪者继续实施刑事侵入或破坏;

(e) 防范日落后至日出前入室盗窃的权利持续存在,只要通过这种入室盗窃开始的房屋侵入持续存在

第105条 − 语言方面可以看出一些细微的改变。

对危及无辜人员生命安全的致命袭击进行自卫的权利

第44条 − 如果在行使对合理导致对死亡的恐惧的袭击的自卫权时,防御者处于无法有效地进行防御的状态。

第106条 − 无变化

需要记住的关键点

虽然《印度民法典》提供了自卫权,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其局限性和条件,例如:

  • 迫在眉睫的威胁 − 首先,“迫在眉睫的威胁”这一术语非常重要,它规定了只有在存在迫在眉睫的威胁时才能适用自卫权的条件。因此,如果不存在威胁(或假设威胁)或威胁已经过去,则任何人都不允许援引本条款进行辩护。

  • 相称的武力 − 其次,自卫中使用的武力必须与面临的威胁相称。如果使用过度武力,则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

  • 理性人的判断 − 自卫行为必须基于一个在类似情况下会做出同样判断的理性人的判断。

  • 无权进行报复 − 自卫权是一种防御措施,用于防御迫在眉睫的攻击,本质上并非报复的借口。

结论

2023年《印度民法典》(最初取自《印度刑法典》)中规定的自卫权,在保护个人及其财产免受非法侵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没有安全部队(例如警察)可用或无法及时到达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平衡了自我保护的权利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此外,所有个人都必须了解这一规定,以确保在维护法治的同时伸张正义。

常见问题

Q1. 《印度刑法典》(IPC)和《印度民法典》中规定的自卫权有何区别?

答:《印度刑法典》和《印度民法典》中规定的自卫权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例如:

  • 章节差异:在《印度刑法典》中,它定义在第四章;而在《印度民法典》中,它定义在第三章。

  • 条款差异:在《印度刑法典》中,它定义在第96条至第106条;而在《印度民法典》中,它定义在第34条至第44条。

其余部分,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Q2. 自卫权何时开始?

答:理想情况下,当对自身身体、财产或他人的迫在眉睫的威胁存在合理担心时,自卫权即开始。它不会在之前(当不存在迫在眉睫的威胁时)或之后(当威胁情况已经过去时)开始。

Q3. 危险过去后或攻击正在逃离现场的攻击者时,能否援引自卫权?

答:自卫权不能追溯适用。只有在威胁迫在眉睫时才合理,而在危险消退后使用武力不被视为合法行使这一权利。

Q4. 自卫权是否有局限性?

答:当然,自卫权受到某些限制,因为它不能被随意使用。一些基本要求是,必须善意使用,并且武力必须与威胁相称。

Q5. 可以利用自卫权进行报复吗?

答:绝对不行,自卫权不能用于报复。它是一种防御措施,旨在抵御正在进行的攻击或威胁。

Q6. 自卫权是否适用于保护财产?

答:根据《印度民法典》第35(b)条,自卫权也适用于保护财产。同样,每个人都有权保卫自己的财产免受非法侵害。

Q7. 援引自卫权是否需要有合理的担心?

答:根据《印度民法典》第37条的规定,对于不合理地引起威胁担心的行为,不存在自卫权。因此,自卫权取决于对迫在眉睫的威胁的合理担心。

更新日期: 2024年1月11日

3K+ 浏览量

开启您的职业生涯

通过完成课程获得认证

立即开始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