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印度心理学指的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关于意识、心灵和行为的大量知识体系。它根植于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传统。由于关于意识起源、自我和心理过程的大部分知识最初产生并发展于各种传统的精神和宗教实践及教义之中,因此它通常被认为是宗教或哲学性的。这些主题在印度的宗教论述和哲学讨论中经常被提及,但公众、学者和专业人士都没有意识到它们在心理学上的相关性或重要性。
印度心理学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斯里·奥罗宾多、贾杜纳特·辛哈等人的印度心理学著作以民族主义理想为基础。他们的目标是引起人们对印度习俗和文化的独特性重视。鉴于当代科学进步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他们希望强调本土观点,并引起人们对印度精神世界观的重视。他们着重探讨了西方心理学与古代思想家对意识本质、心灵、自我以及其他相关主题的解读之间的差异。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从精神角度构建印度心理学的努力持续存在,借鉴了我们文本中的指导和概念。然而,这些接受过西方科学范式教育的早期学术心理学家反对此类举措,将其称为向迷信倒退的一步。
印度心理学的性质
必须记住,大多数认同吠陀教、耆那教或佛教传统的印度人仍然坚持几代人以来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信仰、实践和习惯。因此,上面讨论印度心理学的第二条和第五条陈述密切相关。这些传统影响了许多其他最终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宗教体系,以及传教士和征服者传入印度的宗教体系。“印度”一词仅仅是为了引起人们注意我们史前书籍和论文中涵盖和详细阐述的关于意识和心灵本质的特殊和不同的观点。此外,它还暗示了印度人对行为以及人类生活其他方面的观点。然而,它们都具有全球意义,并且是当前科学心理学的延续。
心理学的本土化
与本土心理学相比,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指将当代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模型和测量方法适应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它被认为是构建全球规则和原则。在构建本土心理学时,“文化是思想的来源”,而在使心理学本土化时,“文化是目标”。本土化支持者坚定地坚持科学心理学,旨在建立普遍的规则和原则。例如,卡玛拉·乔杜里修改了主题统觉测验(TAT)中的图片,使其符合印度的社会环境。
另一个例子是比奈-卡马特智力测验,其中对象从原始版本修改为适应印度语境。在这两种修改中,投射心理学和智商测试的基本原理都没有改变。类似地,J. B. P. 辛哈创造了“养育型任务领导”一词,用来描述一种适合印度工作文化的新的领导风格。迄今为止,许多心理学家在印度开始了“使心理学本土化”的尝试,而不是创建本土心理学。
范围
印度心理学不仅仅关乎宗教和灵性。我们没有任何思想家忽视任何行为因素。他们关注了人各种行为方面。我们发现关于社会心理学(在《达摩沙斯特拉》和《尼提沙斯特拉》中)、异常行为(在《阿育吠陀》中)、性行为和性行为(在《 कामशास्त्र》中)、经济和政治活动(在《 अर्थशास्त्र》和《 旃陀罗笈多尼提》中)、发展方面(定义为十六种 संस्कार)等等的知识。与此类似,耆那教和佛教的达拉纳以及印度哲学的六个学派包含了大量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印度哲学家研究了精神方面以及当代心理学中讨论的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方面。因此,印度心理学涵盖了从性到灵性的所有内容。
印度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许多研究人员指出,亚洲文明继续坚持“精神”视角。因此,主要争论点在于,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背景下建立并采用当前科学方法的当代心理学,无法充分解释仍然拥有精神世界观并根据其行事个体的行为。西方和非西方心理学(包括亚洲心理学)之间的分歧源于当代心理学是普遍科学这一挑战。
然而,随着研究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西方文明之间许多显著的差异。一些学者观察到,很大一部分现代心理学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而不是所有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中使用的定量和实验方法必须能够充分捕捉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往往关注平均规则,而不是理解个体独特性。正如戈登·奥尔波特所说,它们是“规范的”,而不是“个别的”。因此,需要创建更多定性方法。
因此,随着心理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当代心理学在其对西方世界及世界其他地区人群的概括方面的局限性,“对心理学的重新思考”和“对心理学方法论的重新思考”变得必要。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现在所知的“本土心理学运动”。它激发了世界各地心理学家对推进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学观点和见解的好奇心。此类举措旨在通过借鉴特定文化所特有的本土心理学中发现的共享知识和理解,创造出一种“真正普遍的心理学”。
这些领域的少数研究人员开始公开承认,唯物主义世界观(即宇宙仅由物质构成)是站不住脚的。根据该理论,物质性次于对宇宙的意识。他们还对研究吠陀遗产的精神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包括四吠陀、奥义书、克什米尔湿婆派和吠檀多体系的著作、瑜伽经、正理学和新正理学、佛教的四大宗派、禅宗和道教。由于这些科学家尚未充分关注耆那教经文,因此没有对其进行研究。医学科学家对身心关系以及大脑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而物理和自然科学家则在评估他们的知识与这些关于现实和宇宙本质的传统著作之间的一致性。
神经心理学家努力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而跨个人心理学家则忙于建立意识状态的现象学、模型和理论。所有现有的基于我们的感官意识的认知理论在这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它们受到了所谓的“体外体验”(OBE)和“濒死体验”(NDE)现象的检验。据报道的体外体验和濒死体验不受五种感觉器官的调节,不遵循典型清醒意识体验的规范。尤其是在濒死体验中,在恢复到正常状态后,描述此类体验的个体通常要么处于昏迷状态,要么被 attending surgeons、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认为已经死亡。
结论
印度心理学以精神视角为主导。它宣称意识而非物质是根本。意识与心灵相区别。人们相信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神圣,而认识到自身的神性是存在的目的。所有其他生活目标和驱动力都被视为偶然和次要的。直觉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在感官世界之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体验。然而,并非所有这些体验都被认为是顶峰。人类生活中最重大、最理想的方面是认识到超越所有这些体验的状态,称为“纯意识”。这种范式有助于解释人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