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购买行为:含义与示例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APA) 并不承认强迫性购物是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因此,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争论冲动性购买是否应该归类为成瘾性障碍、强迫症、情绪调节障碍或冲动控制障碍。尽管强迫性购买行为在近一个世纪前就被首次发现,但它已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问题。这导致了该领域研究的增加。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强迫性购物群体中哪些人会从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或药物治疗中受益。
将冲动性购买与其他精神障碍混淆
在消费者行为文献中,强迫性购买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部分误解源于名称本身。当我们开始研究这种现象时,自助小组和媒体将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称为“购物狂”。我们认为这个名称淡化了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并会使人们更难认真对待这种情况。
此外,一些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作家区分了成瘾(包括酒精或麻醉品等物质的摄入)和过度行为(不包括物质摄入)。在试图将我们的发现与精神病学文献中看似相似的疾病联系起来时,最接近的疾病似乎是当时被称为“强迫性赌博”的疾病。我们借用这一术语,将我们正在研究的现象称为“强迫性购买”。遗憾的是,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精神病学正在将“强迫性赌博”一词改为“病理性赌博”,原因在于人们对它是否表明强迫症或基于赌博的冲动控制问题存在误解。类似的误解也出现在“强迫性购买”一词中。
最好将这种现象称为“病理性购买”。然而,即使改变名称也无法解决问题。精神病学文献中存在分歧,即强迫性购物是否属于强迫症 (OCD)。一些学者认为强迫性购物与强迫症有关。一些人认为它应该被归类为冲动控制障碍。目前大多数医生在 DSM-IV 中将其归类为“未特指的冲动控制障碍”。然而,这可能会发生变化,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强迫性购买可能同时具有这两种疾病的某些特征。
此外,一些人认为强迫症和冲动控制障碍属于更广泛的“情感谱系障碍”类别。其他问题包括——
估计 CBB(强迫性购买行为)患病率的一个重大困难在于,这种心理障碍在国际分类系统中的分类仍在研究中。存在争议,并且尚未达成诊断标准共识。现有的 CBB 操作性定义是基于与冲动控制谱系障碍的相似性。
CBB 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些因素已被认为是可能的原因。虽然一些关于 CBB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生物学因素上,但关于 CBB 遗传因素和 CBB 的研究却很少。行为成瘾始终发现额叶区域、奖赏处理和边缘系统存在异常。
现有的神经影像学证据并不能完全解释特定神经机制和认知过程如何在没有相关外源性刺激药物的情况下使购物行为成瘾。与其他成瘾不同,CBB 的发展取决于多种文化机制,例如市场经济、广泛的产品供应、可支配收入和物质价值。
关于 CBB 表型,研究表明它与其他行为成瘾相似。
消费者研究文献中另一个有争议的点是,强迫性购买究竟是一种精神疾病,还是只是可以用来评估所有消费者的一个连续谱的一端。这种讨论在各种相关疾病中很普遍,例如饮食障碍和酗酒。事实上,这是临床心理学史上的一个反复出现的话题:特定行为仅仅是更常见行为的极端表现,还是其他什么东西?
从历史上看,社会和政治影响塑造了反应,就像科学或事实一样。当因素分析和其他分类技术首次出现时,有一种倾向是偏好离散类别。“正常”的界限有时会因政治和社会压力而扩大。“偏差程度”与“离散性障碍”的问题通常被称为社会政治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预计,生物心理学方面的改进最终可能会解决这些争论。然而,在此之前,临床经验和非生物学实证研究必须在这个领域引领科学。
强迫性购买与冲动性购买
冲动性购买和强迫性购买经常被混淆,但它们代表着不同的频率、原因、结果和严重程度的行为。冲动性购买是一种更常见和预期中的行为。大多数人时不时会进行冲动性购买(没有过多考虑)。冲动性购买是消费者立即购买的突然而强烈的冲动。当对产品或品牌的渴望超过了抗拒的意志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关于冲动性购买的研究重点是使个人更有可能或不太可能从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特征。
这些包括情绪状态、个性特征以及情境因素,例如资源的接近程度和自我控制所需资源的消耗。
另一方面,强迫性购买是一种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无法控制的购买冲动。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会增加压力,只有通过购买才能消散。这种冲动通常是由不利事件或情绪引发的。最终,这种行为会导致个体产生非常负面的后果。许多强迫性购物者从未使用过他们购买的物品。因此,强迫性购买行为的目标是短期缓解负面情绪,而不是对特定商品的渴望。
冲动性购买和强迫性购买的主要区别在于购买的内在动机或原因。冲动性购买主要是非计划性的,并对外部触发因素做出反应,例如在商店看到自己想要的产品这样的冲动性购买,是出于内在动机。研究过这个问题的专家说,强迫性购买行为和冲动性购买行为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它在于购买的内在动机或原因。
尽管冲动性购买主要是非计划性的,并且是对外部刺激(例如在商店看到想要的商品)的反应,但强迫性购买的动机更多来自内部。强迫性购物者会计划购物体验以避免或减轻不舒服的情绪,例如焦虑。与冲动性购物者相比,强迫性购物者也更容易遭受购买的负面后果,例如经济困难、与家人的争吵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和情绪困扰。他们也更容易陷入成瘾性行为模式,他们会越来越多地购买以避免压力和焦虑。这就是购物成瘾的形成方式。
强迫性购买与囤积之间的关系
对于有囤积问题的人来说,囤积是一个比冲动性购物更广泛的概念。它涉及囤积和经常购买他人扔掉的商品,这表明许多冲动性购物者可能会收集他们的购买物并将未使用的物品收起来。这通常是因为购物狂依赖于购买的行为,而不是对特定物品的需求。许多强迫性购物者可能会收集他们购买的物品,经常储存未使用的产品。这通常是因为强迫性购物者更依赖购物和购买,而不是需要特定物品。
人们普遍认为囤积与囤积有关,因为几乎所有囤积者都会囤积,但并非所有冲动性购物者都会囤积。它被归类为强迫症 (OCD) 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焦虑症。
囤积症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冲动性购买和囤积与强迫症相关,并且与强迫症相关的认知控制障碍更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冲动性购物行为与个体强迫症之间的关系主要源于囤积行为。然而,在她的强迫症样本中,囤积行为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冲动性购买行为与她的强迫症之间的关联性需要更强。可以通过在囤积定义中包含强迫症维度,或在评估囤积症状时在诊断方案中加入相关问题来解决这种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冲动性购买与囤积行为有关。持续购买一个人已经拥有的物品。通常情况下,这些物品被储存在家中,并未被使用。例如,可能会购买各种手表、笔记本或鞋子。但是,回家后,它们会被放在抽屉或衣橱里,与其他手表一起,永远不会再被看到或佩戴。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在于购物行为本身。同时,购物者往往会对朋友和家人隐瞒他们的购买行为。
结论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区分病理性强迫性购买者与更普遍的过度购买者,并比较这两个群体,以揭示这些人群之间的异同。在我们所有的研究以及本章的其余部分中,我们将强迫性购买者定义为其行为可能被认为是病理性的,并且满足先前确立的定义标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