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行为中的人格、性别和文化差异
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在“过于相似”和“过于独特”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中间点。当人们感觉自己与他人过于不同时,他们会试图提高自己的社会可接受性;但当他们感觉自己过于相似时,他们又想脱颖而出。研究表明,自尊心较低的人比更有自信的人更容易屈服。自尊心较差的人更渴望归属感,因此他们更看重社会接纳似乎是合理的。那些依赖他人并渴望赞扬的人也是如此。
解释从众行为中的人格、性别和文化差异
我们都倾向于在风格、音乐品味、饮食和娱乐方面追随大众。我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会影响我们对政治话题、宗教事务和个人选择的看法和行为。我们所交往的人可能会显著影响我们参与吸烟和酗酒等潜在有害活动的倾向。“从众”是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类希望与周围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相似的愿望的术语。
导致从众的心理过程
尽管我们关注从众的 situational variables(情境变量),例如多数人的规模和一致性,但我们仍然需要讨论谁更容易从众,谁不太可能从众。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个人特征、性别和背景在塑造从众行为中的作用。
个体差异
二三十岁的人比四五十岁的人更抗拒劝说。关于从众行为,那些与产生从众行为的群体强烈联系的人与那些不在乎融入群体的人一样容易从众。虽然个体从众的倾向有所不同,但研究表明,情境因素(例如多数人的规模和一致性)的影响要大得多。
物种间的差异
这表明,至少在被他人注视时,男性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原则,独立行事,抵制从众行为。相反,女性更愿意服从他人的信念以避免社会冲突。当从众行为发生在私下时,这些差异就不那么明显了。从众行为中观察到的性别差异存在社会原因,例如,女性被教导要更关心他人的愿望,而男性可能更倾向于反对从众以向女性展示他们是优秀的伴侣。
独特的文化规范
集体主义国家比个人主义国家更容易从众。我们很好奇,主流美国和韩国出版物是否更强调追随大众还是脱颖而出。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大多数韩国广告中,一致性是一个主要主题。“十分之七的人购买此产品”;虽然个体差异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往往低于社会环境中的影响,但这些差异确实很重要。文化和性别规范也发挥着作用。与许多其他社会和心理因素一样,从众行为是个人与其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
心理反应
群体和组织成员都可能从从众行为中受益。适应他人的观点可能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他周围人的生活,因为这会为我们提供准确和有用的信息。有效的领导者会激励追随者取得如果没有他们的指导就无法实现的结果。此外,如果你的邻居中有一半人认为在通行前等待红绿灯变化是可以的,而另一半人认为相反并相应地采取行动,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尽管如此,社会影响的结果并不总是可预测的。无论我们的目标是社会接纳还是获得可靠的信息,从众的选择都会增加我们这么做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影响者试图强迫或控制我们的行为,那么影响力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产生与影响力相反的效果。
极端限制
科学家们进行实验,看看他们能否让人们停止在大学卫生间涂鸦。一些隔间里贴着“无论如何都不要在这些板上涂鸦!”的标语,而另一些隔间里贴着“请不要在这些墙上涂鸦”的标语。在张贴标语两周后,研究人员检查了它们的有效性。与第一个卫生间相比,他们在第二个卫生间发现涂鸦要少得多。那些受到更大压力要求避免这种行为的人比那些受到较弱命令的人表现出更大的抵抗力。当人们认为外部力量正在损害他们的独立性,而他们又拥有拒绝这种影响的能力时,他们可能会经历内部冲突。
反应意味着恢复自由
反作用代表着恢复受到威胁的自由的愿望。一个感到父母强迫他吃芦笋的孩子可能会强烈反抗,坚决拒绝碰那盘菜。此外,一个感到汽车销售代表对她施加压力的成年人可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并完全离开展厅,这与销售代表的预期结果相反。当然,父母有时会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甚至会使用“反向心理学”——例如,告诉孩子他们不能出去玩,而他们实际上是想让孩子出去玩,希望会发生反作用。在音乐剧《梦幻骑士》中,邻居的父亲们故意在他们的房产之间竖起一道栅栏,以促使其中一个女儿和另一个儿子的爱情。孩子们认为这道栅栏侵犯了他们互相见面的自由,正如反作用理论所预测的那样,他们最终坠入爱河。
结论
假设女性对刻板性别角色的顺从会影响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似乎是合理的。这些发现表明,性别角色顺从可能会影响女性与他人分享生活的方式以及她们的饮酒和吸烟习惯。必须将性别角色视为进一步的组成部分,以理解影响个人如何优先考虑自己生活的因素的固有复杂性。公共卫生机构应密切关注与性别相关的特征,以制定和执行针对吸烟和饮酒等有害行为的量身定制的预防计划。此外,改变性别角色可能会重塑我们社会社会结构的观念,这对各个家庭的构成、分布和需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