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障碍
反胃是将吞咽的食物重新吐回嘴里的行为。听起来不太舒服,不是吗?然而,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V-TR)中,以反胃为中心的单独疾病被归类为摄食和进食障碍。它不仅有单独的疾病分类,而且根据一项涵盖 26 个国家和 50000 名参与者的调查,它还影响着 5.8% 的人。反胃障碍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反刍障碍?
DSM-V-TR 将反刍障碍描述为至少一个月内反复反胃食物。反胃的食物要么被重新咀嚼、重新吞咽,要么被吐出来。反复反胃没有其他相关的胃肠道或其他医学状况解释。它也不会仅发生在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或回避/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中。如果症状出现在任何其他精神障碍或神经发育障碍的背景下,则应严重到需要额外的临床关注。
先前吞咽或可能部分消化的食物被带回口腔,并且通常伴随着咳嗽、舌头或腹部收缩,或将手指放入嘴中。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种活动令人愉悦,他们会进行反胃以自我安慰或自我刺激。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减少的行为。
发病可能发生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或成年期。在婴儿期,通常在 3 到 12 个月之间,并且可能危及生命。在患有智力发育障碍或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个体中,反胃和反刍行为具有自我安慰或自我刺激的功能。它还与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口臭、牙齿腐蚀、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电解质异常有关。它也与其他心理障碍共病,如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适应障碍、直肠排便障碍引起的便秘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历史发展
它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时间线看出
最早的反刍障碍描述出现在 17 世纪,当时它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胃或食道功能障碍。这种行为获得了反常的、文化上可耻的意味。在 18 世纪出现新的发现后,它被视为一种退化的行为。到 18 世纪后期,一些反刍者被贴上装病者的标签,注意力转向了智力障碍者。到 20 世纪,研究也开始关注婴儿的反刍现象。
该障碍在 DSM-III 中首次被命名为“通常在婴儿期、儿童期或青春期首次出现的障碍”部分。当时,它被称为“婴儿期反刍障碍”。症状包括至少 1 个月内观察到的反复反胃,没有恶心或胃肠道疾病,并且与体重减轻或未能达到预期体重增长相关。在 DSM-IV 中,重新咀嚼的成分排除了与进食障碍的共病诊断,并且在智力障碍背景下的诊断仅在严重到需要额外临床关注时才有效。所有与体重相关的特征也被删除。最后,在 DSM-V 中,它被移至“摄食和进食障碍”部分。尽管诊断标准的变化很小,但它们仍然旨在提高临床效用和跨年龄范围的适用性。
相关特征
患有反刍障碍的婴儿的特征姿势是用力和弓背,头部向后仰。他们用舌头做出吸吮的动作,并可能给人以从中获得满足的印象。在反胃发作之间,他们可能会感到烦躁和饥饿。通常观察到体重减轻和未能达到预期的体重增长,也可能发生营养不良。
诊断和治疗
反刍障碍的诊断可能有点困难,它完全取决于病史和体格检查。目前没有测试可以评估反刍障碍;但是,可以使用测试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通常遵循行为矫正疗法。在向个体解释病情后,指示他们不要排出反胃的食物,而是重新吞咽。还建议进行膈肌呼吸,因为它可以抑制呕吐并与反胃反射竞争。建议儿童嚼口香糖以减少发作。持续的鼻胃肠内营养支持已被证明可以减少营养性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患者的症状。持续的管饲也可能有帮助,因为它可以逆转营养不良的症状。药物的使用在治疗程序中相当有限。质子泵抑制剂可以保护牙齿、咽喉和食道。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用于治疗共病障碍。
结论
反刍现象往往被忽视和误诊。筛查和治疗程序也不成熟;研究仍在继续。需要进行更多的筛查,尤其是在成人中。应探索流行病学、共病性、病因学和循证治疗,以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