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伽利哲学的基本原则


帕坦伽利哲学的基础建立在瑜伽思想之上,瑜伽是印度六大哲学体系之一。《瑜伽经》被认为是帕坦伽利撰写的,它阐述了瑜伽的基本原理。《瑜伽经》汇集了196条简短的格言,涵盖了现实的本质、人们如何获得解脱(或“莫克沙”),以及精神成长所需的道德和实践。

帕坦伽利是谁?

古代印度圣贤帕坦伽利被广泛认为是瑜伽哲学体系的创立者。《瑜伽经》是他教义的概述,这部作品包含195句简短的诗句,提供了一个理解意识本质和达到精神自由的方法论框架。帕坦伽利哲学的核心是利用瑜伽来实现精神解脱。虽然没有人确切知道他生活在哪个时代,但根据对《瑜伽经》的分析,人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四世纪或五世纪。

帕坦伽利的哲学是什么?

帕坦伽利哲学的基础是瑜伽,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实践八支瑜伽来获得解脱。它强调道德行为、自制以及消除精神和情感障碍的重要性,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帕坦伽利的教义强调过有纪律的生活来实现最终目标——解脱,或“莫克沙”,或精神成长。

大疏

这是对取自帕尼尼的《八章》和Katyayana的《Varttika》的某些梵文语法原则的评论,它扩展了帕尼尼的语法。它来自公元前二世纪。在这部作品中,帕坦伽利阐明了帕尼尼的许多苏特拉和Katyayana的Varttika的回应。大疏因其引人入胜且迷人的对话风格而成为释经写作的典范。

帕坦伽利哲学的原则

苦的观念

“苦”的概念是帕坦伽利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指的是我们对尘世之物依恋以及对自身真实本性无知所带来的痛苦。在帕坦伽利看来,克服苦,达到解脱或“凯瓦尔亚”的状态,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如同医学将治疗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疾病、病因、健康和药物)一样,《瑜伽经》也把苦的治疗分解为四个步骤:Heya(苦)、Heyahetu、Hana和Hanopaya。

帕坦伽利认为,智者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除了苦之外的东西。每个行动都始终伴随着三个东西:变化、痛苦和印象。帕坦伽利在这段经文中概述了导致人类生活中产生苦的机制。《瑜伽经》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这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真相。帕坦伽利声称,尚未到来的苦是可以避免的。已经到来的苦必须经历和完成。由于业力的法则,不可能推迟已经成熟的当前苦,但可以预防未来的苦。瑜伽经中提到的四种苦是:Pariṇāma Duḥkha、Tāpa Duḥkha、Saṁskāra Duḥkha和Guṇavṛttivirodha Duḥkha。

  • Pariṇāma Duḥkha − 例如,生命转变为死亡,牛奶变成酸奶,等等。所有由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产生和显现的东西都必须结束。因此,变化是万物的基本方面。因此,Parinama是Parinama发展中一个内在的病因因素。

  • Tāpa Duḥkha − 另一个导致痛苦的病因因素是痛苦。它只是Parinama Duḥkha的不同方面。害怕失去珍贵的人或物会导致极度焦虑或痛苦。与带来快乐和享受的物品建立依恋,当必须克服挑战才能实现愿望时,就会产生厌恶和仇恨。这些表现形式在享受生活时也存在,几乎是单独出现的。毫无疑问,这是生活中痛苦和令人不安的事件。因此,痛苦(Tapa)是苦的另一个产生因素。

  • Saṁskāra Duḥkha − 每一个行动或经历都会在Citta(心识)上留下Saṁskāra(印象),建立某种习惯。善行留下良好的印象,恶行留下糟糕的印象,混合行为使Citta困惑。它被保存在karmasaya(业力库),从一生延续到下一生,产生生死轮回。因此,它也产生苦。

  • Guṇavṛttivirodha Duḥkha − 在梵文中,三种基本的自然特性——光明、运动和惰性——被称为Sattva(清净)、Rajas(躁动)和Tamas(愚昧)。这三种Gunas(属性)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例如快乐、痛苦、无知或迟钝。这三种是结果,它们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如果Sattva Guna占主导地位,Rajas和Tamas Gunas也会出现并引发冲突。这是一种极其内在且持续不断的活动,无处不在。当Rajas Guna占主导地位时,Sattva和Tamas Gunas也会同样同时且持续地出现。因此,Gunas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痛苦的另一个因素。

痛苦的概念

“克莱沙”(klesha)的概念是帕坦伽利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指的是阻止我们达到涅槃的精神和情感障碍。克莱沙有五种类型:无知、自我主义、依恋、厌恶和对生命的执着。帕坦伽利认为,我们必须首先通过培养相反的美德来克服这些障碍,才能达到涅槃。

八支瑜伽的概念

“八支瑜伽”的概念是帕坦伽利哲学的基石之一,它指的是精神发展的八个“肢体”或阶段。它们是:

  • Yama(禁戒) − 五种道德戒律,有时被称为“不”,即非暴力、诚实、不偷窃、节欲和不贪婪。

  • Niyama(戒律) − 五种个体实践:清洁、知足、苦行、自我学习和服从于更高的力量。

  • Asana(体位) − 瑜伽进阶的第三步是Asana或体位。它意味着稳定舒适的姿势,Asana强调在冥想之前正确舒适的身体姿势的重要性。

  • Pranayama(调息) − 它指的是呼吸的调节,包括吸气、屏气和呼气。控制呼吸技巧极大地有助于平静身心。坚持练习Pranayama的瑜伽行者可以调节心脏和肺部的跳动。

  • Pratyahara(制感) − 它是感官的控制,包括将感官与它们的预期目标隔离。我们的感官看到Praktri(自然)的现实,它们自然地倾向于外部物体。它们可以比作一面被翻转过来的镜子,除了人的倒影之外,一切都被反射。

  • Dharana(专注) − 它包括将注意力集中在冥想的主题上。在这里,通过将我们的思想导向单一、不间断的流向来使心灵平静。心灵经常很快分心。在几秒钟内,它在物体之间移动。为了使心灵稳定不动,它必须与某个物体绑定。

  • Dhyana(静虑) − 它指的是冥想,包括围绕冥想焦点的不间断思维流。当沉思的过程是持续的时,它被称为Dhyana,是持续的、不间断的沉思。冥想总是有一个主题,并且通过冥想在心中固定某种东西。

  • Samadhi(三摩地) − 这是瑜伽的最后阶段,它表示精神集中。在这里,冥想的焦点已经完全占据了心灵。在Dhyana中,冥想的行为和冥想的主题是分开的。但是,它们在这里结合在一起。这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即终止精神变化。在解脱之前必须经历欣快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在这里,精神被提升到超越地球运作的层面,并恢复到其巅峰状态。Samadhi有两种类型:有意识的或samaprajnata和超意识的或asmaprajnata。在前者中,对冥想对象的意识仍然存在;后者则超越了它。

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帕坦伽利的哲学强烈强调个人责任和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帕坦伽利认为,没有人能为我们走上解脱之路;我们必须自己去做。修行者必须不断检查和修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举止,才能在精神道路上进步。

更新于:2023年2月3日

565 次浏览

启动您的职业生涯

通过完成课程获得认证

开始学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