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六派
简介
印度哲学主要指印度教哲学,它寻求解脱的途径,并寻找存在和生命的秘密。所有印度哲学的核心信念都是业力和解脱的概念,即从生与死的循环中解脱出来。印度哲学包含两组哲学家。这两组哲学家中的一组拥有正统的哲学思想,称为阿斯蒂卡派(Ashthika),他们认为吠陀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另一组哲学家则拒绝承认吠陀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被称为纳斯蒂卡派(Nashtika)。
纳斯蒂卡派(Nashthika)的思想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部分,即:佛教、耆那教和迦尔瓦迦派(唯物主义学派)。在阿斯蒂卡派(Ashthika)的思想中,有两个主要分支——无神论(否认神存在)和有神论(相信神存在)。这种阿斯蒂卡派(Ashthika)的思想包含了印度哲学的六个学派。
图片即将推出
印度哲学六派
阿斯蒂卡派(Aasthika)的思想包含了印度哲学的六个学派:胜论派(Samkhya)、瑜伽派(Yoga)、因明派(Nyaya)、吠舍释迦派(Vaisheshika)、 पूर्व密续派(Purva Mimamsa)和 उत्तर密续派或吠檀多派(Uttara Mimamsa or Vedanta)。
胜论派(Samkhya)——它是最早的哲学传统之一,据说由卡皮拉牟尼(Kapila Muni)创立。它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起源于两种元素,即普鲁沙(意识或灵魂)和普拉克里蒂(自然和物质)。尽管它是最古老的学派,但它也基于理性和科学的观点。这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创造是由自然而不是神造成的。后来到公元4世纪,他们也开始重视精神或灵魂。因此,它也被称为二元论哲学,包含了物质和精神的元素来创造世界。胜论派哲学为另一个学派——瑜伽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瑜伽派(Yoga)——它是胜论派哲学在神存在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的实践应用。圣人帕坦伽利(Sage Patanjali)是该哲学的创始人。在这种哲学中,规定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身体、思想和感官来获得解脱,这可以通过瑜伽技术来实现,例如练习八支瑜伽:节制、清净、体位、调息、制感、专注、静虑和三摩地。在这里,神被视为引导者或老师,而不是创造者。
因明派(Nyaya)——另一个科学和理性的哲学学派是因明派,字面意思是“正义”。它由高塔玛牟尼(Gautam Muni)提出。这种哲学强调证据,即帕拉玛纳(parmana)或普拉提亚克夏帕拉玛纳(Pratyaksha pramana)。它强调人们应该用理性经验来接受任何事物。根据这种观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健全的知识:推理、比较、感知和证词。
吠舍释迦派(Vaisheshika)——吠舍释迦派哲学基于形而上学理论,强调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还原为帕拉玛努(parmanu),即原子。它由圣人卡纳达(sage Kanada)提出。它只接受获得正确知识的方式——普拉提亚克夏(感知)和阿努玛纳(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关于宇宙的客观和自然主义哲学,其中赋予了世界上或自然界中的每个原子以重要性。
पूर्व密续派(Purva Mimamsa)——这种哲学是由圣人贾伊米尼(sage Jaimini)发起的。它断言,可以通过吠陀获得有效的知识。它谈到了祭祀和咒语在维持宇宙中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它接受了吠陀的至高无上的权威,遵守吠陀的原则可以通往解脱之路。
उत्तर密续派或吠檀多派(Uttara Mimamsa or Vedanta)——该哲学学派是由巴达拉亚纳(Bādarāyaṇa)创立的。吠檀多派哲学强调梵我知识,因此它基于吠陀的奥义书部分。它进一步细分为六个部分:由阿迪·香卡拉(Adi Shankara)提出的非二元论、由拉玛努贾(Ramanuja)提出的唯识论、由马德瓦查里亚(Madhvacharya)提出的二元论、由尼姆巴卡(Nimbarka)提出的双重非二元论、由瓦拉巴查里亚(Vallabhacharya)提出的纯非二元论以及由恰坦亚·玛哈帕拉布(Chaitanya Mahaprabhu)提出的不可思议的差异与同一性。
六派哲学的影响
这六个印度哲学学派提供了不同的看待世界或宇宙的方式。尽管道路不同,但它们都通往一个目标,即从痛苦中解脱或获得解脱。这些哲学基于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和宗教的原则。它对社会产生了影响,人们开始寻找万物存在的原因或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盲目信仰的一部分。这些哲学使社会更加理性,并重视自我实现,以便从世间的痛苦中获得自由。所有这些印度哲学学派都旨在加强社会。
历史
印度哲学包含了印度次大陆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众多无穷无尽的知识传统,因此,它的起源无法追溯到某个特定的日期,而是属于无数的古代。这些哲学的起源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前逻辑阶段、逻辑阶段和超逻辑阶段。前逻辑阶段涵盖了前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时期。逻辑阶段被认为是从贵霜王朝到笈多王朝开始的,而超逻辑阶段则始于印度的帝国主义时期,当时印度接触了西方的功利主义、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
结论
印度哲学学派主要指印度教哲学,它被认为起源于吠陀时期。这些哲学开始探究与存在、知识、伦理和死亡等相关的问题。它主要包含了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知识传统。这些哲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自我、自然以及对思想、灵魂和身体的控制的全面知识来获得“启蒙”。印度哲学学派根据对吠陀和神的重视程度,被划分为许多分支和子分支。这两个主要分支称为阿斯蒂卡派(Ashthika)和纳斯蒂卡派(Nashtika)。
常见问题
Q1. 迦尔瓦迦派是什么?
Ans. 迦尔瓦迦派是纳斯蒂卡派(Nashthika)哲学的一部分。它相信唯物主义,并且强调没有来世,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终结。
Q2. 佛教哲学是什么?
Ans. 佛教在印度教极端的仪式主义和耆那教极端的禁欲主义之间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他谴责在没有了解逻辑和理由的情况下对吠陀的盲目信仰。
Q3. 为什么理性主义和逻辑成为印度哲学学派的主旨?
Ans. 在古代印度,宗教变得复杂,涉及昂贵的仪式、祭祀和迷信。普通民众无法理解用梵文写成的吠陀经文。婆罗门教徒解释吠陀经文以迎合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所有这些都让人们开始寻找他们经文的真相和理由。
Q4. 为什么耆那教被认为是纳斯蒂卡派(Nashthika)哲学?
Ans. 纳斯蒂卡派(Nashtikas)主要是一种不相信神存在的哲学。同样,耆那教拒绝了神的重要性,而是将“智者”(jina)置于神之上。这种哲学主要基于三个思想——正信、正知和正行。
Q5. 纯非二元论(Shuddhadvaita)的主要信念是什么?
Ans. 纯非二元论是吠檀多派(Vedanta)哲学的一个分支。这种纯非二元论哲学是由瓦拉巴查里亚(Vallabhacharya)提出的。该学派的主要信念是,自我与至高无上的自我不同,人们可以通过遵循奉爱来更接近至高无上的自我。它根本不相信二元论,并重视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