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适应度理论的实证发现


包容性适应度理论,也称为亲缘选择理论,认为生物体更有可能对其基因亲属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这增加了它们的包容性适应度,即衡量其总体繁殖成功率的指标。该理论基于以下前提:如果生物体帮助近亲生存和繁殖,那么其基因更有可能传递给后代,因为近亲比非亲属共享更高比例的个体基因。因此,通过帮助近亲生存和繁殖,生物体可以间接促进其基因的生存和繁殖。

支持包容性适应度理论含义的实证发现

支持包容性适应度理论含义的实证发现有哪些?

实证发现对于支持该理论的假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支持包容性适应度理论及其应用的发现包括:松鼠在感知到地面上的危险时发出的警告声、昆虫(尤其是蜜蜂)的社会性以及人类的几种适应性,例如帮助抚养基因相关的兄弟姐妹的后代、优先帮助亲属成员。

根据包容性适应度理论,主要假设之一是,人们更有可能对近亲表现出利他行为,亲缘关系的程度决定了利他主义的程度。

从昆虫到灵长类动物,许多对各种动物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假设。例如,在一项关于赤狐合作繁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雌性更有可能帮助抚养其姐妹的后代,而不是非亲属雌性。类似地,在一项关于吸血蝙蝠合作喂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蝙蝠更有可能与近亲分享食物,而不是非亲属。

以下是支持包容性适应度理论含义的一些关键实证发现:

地松鼠的报警鸣叫

贝尔丁地松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说明利他行为如何通过包容性适应度进化。在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发出警报鸣叫,松鼠会让自己面临被攻击的风险。然而,这种行为通过提醒它们的基因亲属危险并帮助它们逃脱,从而使它们的基因亲属受益。生物学家保罗·谢尔曼进行了一项研究,以检验关于这种行为的三个假设:捕食者混淆、父母投资和包容性适应度。

研究结果表明,捕食者混淆假设被排除在外,只剩下父母投资和包容性适应度假设。发现具有更高父母投资潜力的雌性地松鼠比雄性更频繁地发出警报鸣叫。这一发现与父母投资和包容性适应度假设一致,因为它们的基因亲属从信号中受益。

此外,发现雌性地松鼠会在领土冲突中帮助它们的基因亲属,但不会帮助非亲属,这为包容性适应度假设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这项研究突出了亲缘关系在利他行为进化中的重要性。包容性适应度可以在动物社会中合作的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种类的地松鼠中的个体都会发出警报鸣叫,以提醒其他个体注意任何接近的捕食者或地面上潜在的威胁。然而,捕食者发出警告鸣叫的可能性与其与亲属而非非亲属的距离越近越高。由于警告亲属提高了发出警告者和被警告亲属的适应度,因此这种行为与包容性适应度理论的预期相符。已经提出了几个假设来解释这种明显的利他行为:

  • 捕食者混淆假设 - 警报鸣叫可能起着混淆捕食者的作用,因为所有地松鼠都疯狂地四处奔逃以求安全。这种混乱可能有助于松鼠(包括发出警报的松鼠)逃脱。

  • 父母投资假设 - 尽管发出警报的松鼠因发出信号而面临更大的风险,但也许它们的孩子更有可能存活下来。警报鸣叫可能起着父母投资的作用。

  • 包容性适应度假设 - 虽然发出信号者可能在生存方面遭受损失,但松鼠的阿姨、叔叔、兄弟、姐妹、父亲、母亲和堂兄弟姐妹都从中受益。根据这一假设,该信号提醒包含松鼠基因副本的“载体”,从而提供包容性适应度的益处。

人类的亲缘识别和亲缘分类

人类对亲缘的识别对于许多社会行为至关重要,包括父母照顾、亲缘利他主义、近亲繁殖回避和最佳异系交配。这种识别是通过各种机制实现的,包括婴儿期与亲属的早期交往、嗅觉线索、亲属术语、身体相似性和社会认知的“普遍语法”。这些机制使人类能够根据亲缘价值识别潜在的利他主义给予者和接受者。

研究表明,人类不仅可以在近亲之间检测亲缘关系,还可以在陌生人或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之间检测亲缘关系。这种能力对于解决重要的适应性问题至关重要,例如识别潜在的盟友或避免与拥有强大的亲属关系的人为敌。经验证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亲缘关系是人类用来驾驭其社会世界并做出关于适应性行为(如利他和自我牺牲行为)的决策的基本社会类别。

洛杉矶女性生活中的帮助模式

在一项针对 300 名洛杉矶成年女性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检验了包容性适应度理论,发现帮助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在近亲之间,而不是远亲之间。这支持了包容性适应度理论的一个关键预测。研究还发现,女性更有可能帮助自己的孩子、侄子和侄女,而不是反过来,这反映了年轻接受者的未来繁殖潜力更大。

但是,必须注意,许多帮助行为来自密友并针对密友。虽然这些发现仅限于一种性别、一个城市和一种信息收集方法,但其他研究已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不同的群体和方法。

例如,一项针对 11,211 户南非家庭的研究发现,基因相关性的程度预测了在儿童食品、医疗保健和服装上花费的金额,而一项针对坦桑尼亚园艺人口 Pimbwe 的研究发现,母系亲属网络规模越大,儿童越健康,死亡率越低。

Explore our latest online courses and learn new skills at your own pace. Enroll and become a certified expert to boost your career.

人类生死攸关的帮助

Burnstein、Crandall 和 Kitayama (1994) 进行了一项研究,以检验从包容性适应度理论推导出的关于帮助行为与基因相关性之间关系的假设。研究人员提出,帮助将基于接受者提高帮助者包容性适应度的能力。他们预测了基于基因相关性的帮助梯度。

他们还认为,随着接受者年龄的增长,帮助会减少,并且具有更高繁殖价值和提供更好投资回报的基因亲属会比那些具有较低繁殖价值和较低回报的基因亲属获得更多帮助。在美国和日本进行的研究使用生死攸关的情况和日常帮助表明,随着基因相关性程度的降低,帮助行为减少,并且这种模式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最为明显。

该研究支持包容性适应度理论,并突出了基因相关性在塑造帮助行为中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关于利他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表明,基因相关性在预测帮助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有可能帮助年轻且繁殖价值更高的基因亲属。亲缘关系的影响似乎特别强烈,而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小。

基因相关性和情感亲密:血浓于水?

最近的研究表明,情感亲密是促使对基因亲属进行利他行为的关键机制。研究表明,即使控制了距离和接触频率等变量,基因相关性也强烈预测着情感亲密和对家庭成员表现出利他行为的意愿。

其他情感亲密指标包括接触频率、帮忙和孩子死亡时经历的心理悲伤程度。亲兄弟姐妹之间经常互相联系,并且比同父异母兄弟姐妹、继兄弟姐妹或堂兄弟姐妹获得更多的帮助。父母在孩子死亡时比基因关系较远的亲属经历更多的悲伤,其中老年和健康的孩子的死亡会导致最强烈的悲伤。

这些发现表明,情感亲密可能是促使对基因亲属进行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突出了基因相关性在塑造人类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

结论

包容性适应度理论的意义并非没有争议,一些研究人员质疑其普遍性和对人类行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理解遗传相关性、情感亲密程度和情境在预测对家庭成员利他行为中的复杂相互作用。

总的来说,虽然关于遗传相关性在利他行为中作用的发现至关重要,但应将其置于影响人类行为的众多因素的更广泛背景下考虑。

更新于: 2023年4月11日

63 次浏览

开启你的 职业生涯

通过完成课程获得认证

开始学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