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归因理论


假设你在餐厅看到一个服务员在与顾客调情。服务员的行为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服务员会这样做?结果是由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他只是喜欢调情的人(内部原因)?还是顾客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人,吸引了很多注意力(外部原因)?根据凯利的模型,如果你是一位观察者,你的选择将基于关于共识、一致性和独特性这三个方面的信息。

什么是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中,确定事件或行为背后原因的过程被称为归因。人们进行归因是为了理解他们的经验,而人们联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归因的影响。实际上,我们每天都经常进行归因,而没有意识到塑造我们结论的潜在假设和偏见。

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1967)的协变归因模型考虑了多种行为。重要的是,它描述了导致内部和外部归因的过程。根据凯利的说法,协变原则用于归因因果关系。根据这一原则,只有当某种行为存在时,某种东西也存在;当行为不存在时,它也不存在,它才能成为该行为的原因(即,它必须协变)。我们把因果关系归因于与观察到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几种可能的解释之一,正如海德(1958)所说,行为就像“幼稚的科学家”。根据协变模型,三类信息——共识、一致性和独特性信息——对于确定归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是必不可少的。这三条信息的累积效应将决定在观察某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时形成什么样的归因。

  • 共识信息是指其他角色的行为与目标个体相似程度。随着具有相同反应的人的百分比的增加,共识程度也会增加。

  • 一致性信息是指目标个体在后续场合对刺激或事件的反应一致程度。

  • 独特性信息衡量目标人在多大程度上持续地对其他各种刺激或事件做出反应。

性格归因或情境归因更有可能取决于每一类信息的单独存在或不存在。当共识信息存在时(即,当其他每个人都像目标个体一样行动时),它表明存在情境原因。相反,当它不存在时,它表明存在性格原因。当一致性信息存在时,它表明存在性格原因;当它不存在时,它表明存在情境原因(目标个体始终表现出相似的行为)。独特性信息缺失(目标人在各种情境下行为一致)暗示性格原因,而独特性信息的存在则暗示情境原因。

根据凯利的理论,当共识和独特性低而一致性强时,我们更有可能将其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相反,当共识、一致性和独特性都很高时,我们更容易认为其他人的行为源于外部力量。最后,当共识低,而一致性和独特性高时,我们通常将其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和外部变量的混合。一个具体的例子可以帮助说明这些概念是多么合乎逻辑。

让我们通过开头提到的例子来理解

让我们假设存在以下情况:

  • 你注意到其他服务员也在向这位顾客献殷勤(共识强);

  • 你观察到同一个服务员多次向同一个顾客献殷勤(一致性强);以及

  • 你没有观察到这个服务员向其他顾客献殷勤(独特性高)。

鉴于共识、一致性和独特性程度高,你可能会将服务员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例如,服务员可能因为顾客特别漂亮而与她调情。

相反,假设存在以下情况:

  • 没有其他服务员向顾客献殷勤(共识程度低);

  • 你观察到同一个服务员多次向同一个顾客献殷勤(一致性强);以及

  • 你看到这个服务员向许多其他顾客献殷勤(独特性低)。

根据凯利的理论,你将从内部因素推断服务员的行为,因为服务员就是一个爱调情的人。

凯利理论和维纳理论的区别

维纳和凯利的框架的主要区别如下。首先,正如 Martinko 和 Thomson(1998)指出的那样,维纳的研究更侧重于人们如何考察他们行为的原因,而凯利的大多数研究则侧重于人们如何将原因归因于其他人的行为。其次,更重要的是,维纳的模型强调这种因果归因的结果,而凯利的模型更关注归因的过程(解释因果归因的心理过程)。根据凯利的说法,归因理论是那些关注归因原因行为的理论。相反,根据 Michela 的说法,归因理论关注归因过程的结果。

凯利理论 维纳理论
它关注人们如何考察他人行为的原因。 它关注人们如何考察自身行为的原因。
更关注归因过程 更关注因果归因的结果。

结论

然而,这个概念似乎与并非所有情况都相关。人们使用所有三类信息,但使用得不多。例如,人们比关注环境中其他人的信息更关注关于目标人的信息(关于他们的一致性和独特性)。也许更重要的是,尽管人们确实遵循这些原则并在某些情况下逻辑地得出因果关系,但他们似乎只在参与者拥有所有明确的事实并有时间以上述复杂的方式确定一个合理的因果关系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然而,即使在某些信息缺失的情况下(例如,没有关于独特性信息的信息),仍然可以做出归因。这意味着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人们形成这些类型的结论。

更新于:2022年12月23日

9K+ 次浏览

开启你的职业生涯

完成课程获得认证

开始学习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