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 - 快速指南
管理经济学 - 概述
管理与经济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导致了管理经济学的发展。各种概念,如需求、利润、成本和竞争,都需要经济分析。这样,管理经济学就被认为是应用于企业“选择问题”或备选方案以及稀缺资源配置的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有助于弥合逻辑问题与政策问题之间的差距。该学科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技术。
管理经济学 - 定义
引用 Mansfield 的话,“管理经济学关注的是将经济概念和经济分析应用于制定理性管理决策的问题。”
Spencer 和 Siegelman 将该学科定义为“将经济理论与商业实践相结合,以帮助管理层做出决策和进行前瞻性规划。”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管理经济学是这一分支的应用专业。宏观经济学处理整个经济体的绩效、结构和行为。管理经济学将微观经济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管理决策。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它的范围更窄。宏观经济学家研究 GDP、失业率等总量指标,以了解整个经济体的功能。
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都鼓励使用定量方法来分析经济数据。企业拥有有限的人力和财务资源;管理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管理层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政府使用宏观经济模型及其估计来帮助制定经济政策。
管理经济学的性质和范围
管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职能是决策。它涉及从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行动的完整过程。其主要职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例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非常谨慎,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他确保以最有效的方式制定最佳计划,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既定目标。
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被用来解决管理经济学的问题。
经济学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因为两者对于决策和商业分析都同等重要。
宏观经济学处理整个经济体的研究。它考虑所有因素,例如政府政策、商业周期、国民收入等。
微观经济学包括对经济体中小型个体单位的分析,例如单个企业、单个行业或单个消费者。
所有经济理论、工具和概念都在管理经济学的范围内,以分析商业环境。管理经济学的范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需求分析和预测、利润管理和资本管理也属于管理经济学的范围。
需求分析和预测
需求分析和预测涉及大量的决策!需求估计是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未来销售的评估有助于加强市场地位和最大化利润。在管理经济学中,需求分析和预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利润管理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其主要衡量标准,即利润。企业是为了获得长期利润而经营的,长期利润通常是对承担风险的回报。适当的规划和衡量利润是管理经济学中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领域。
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涉及计划和控制支出。与资本投资相关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资本成本和回报率是资本管理的重要因素。
对管理经济学的需求
在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期,对该学科的需求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大型跨国公司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经济逻辑、概念、工具和理论。
此外,这也可以归因于对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可用资源,并有效地最大化回报。
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管理经济学利用经济概念和决策科学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它为管理决策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企业与决策
企业是人力、财务和物质资源的组合,有助于做出管理决策。社会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和消费。企业是经济实体,处于生产端,而消费者处于消费端。
企业的绩效在经济模型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企业的经济模型称为企业理论。业务决策包括许多至关重要的决策,例如企业是否应该开展研发计划,公司是否应该推出新产品等。
管理人员做出的业务决策对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商业世界的复杂性不断增长,使得组织的管理者或决策者的角色更具挑战性!商品生产、营销和技术变化的影响极大地促成了商业环境的复杂性。
决策步骤
下面描述了决策步骤,例如问题描述、目标确定、发现备选方案、预测后果等。
定义问题
问题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管理目标是主要问题。决策通常是在企业的计划过程中做出的。管理决策有时定义不明确,因此有时是问题的根源。
确定目标
组织或决策者的目标非常重要。在实践中,在设定与利润最大化和效益成本分析相关的企业目标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未来的收益是否值得现在的资本?企业是否应该为了在 8 到 10 年内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进行投资?这些是在确定企业目标之前提出的问题。
发现备选方案
对于一个健全的决策框架,需要回答许多问题,例如——有哪些备选方案?哪些因素在决策者的控制之下?哪些变量限制了选项的选择?管理者需要仔细地制定所有这些问题,以便权衡有吸引力的备选方案。
预测后果
应考虑预测或预测每个备选方案的后果。通过应用每个备选行动,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决定使用哪个备选行动至关重要。
做出选择
一旦所有分析和审查完成,就会选择首选行动方案。据说这一步骤在分析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在此步骤中,目标和结果可以直接量化。这完全取决于决策者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正式确定目标,考虑适当的备选方案,并找出最优选的行动方案。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有助于我们确定最佳行动方案的强大特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如果与解决方案相关的条件发生变化,最佳决策将如何变化。因此,它证明了所选择的最佳解决方案应基于目标和结构良好。敏感性分析反映了如果重要因素发生变化或改变,最优解将如何受到影响。
管理经济学足以满足决策目的。它侧重于企业理论,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视为主要目标。企业理论由 19 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经济学家发展而来。企业理论强调在单一时间段内优化资源利用、控制成本和利润。企业理论方法及其对优化的关注与小型农场和生产商相关。
经济分析与优化
经济分析是管理经济学中最关键的阶段。管理者必须收集和研究企业运营环境的经济数据。他必须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便对工业市场进行研究。研究可能包括有关税率、产品、竞争对手定价策略等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管理决策有用。
优化技术是管理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活动。根据企业的目标,管理者试图从所有可用的备选方案中做出最有效的决策。尽管最佳决策因公司而异,但优化技术的目的是获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条件。
展示优化技术的第一个步骤是检查表达经济关系的方法。现在让我们看看表达经济关系的方法——
方程式、图表和表格被广泛用于表达经济关系。
图表和表格用于简单的关系,而方程式用于复杂的关系。
通过方程式表达关系在经济学中非常有用,因为它允许使用强大的微分技术来确定问题的最优解。
现在假设我们有总收益方程式——
TR = 100Q − 10Q2
代入销售数量的值,我们生成企业的总收益表——
100Q − 10Q2 | TR |
---|---|
100(0) − 10(0)2 | $0 |
100(1) − 10(1)2 | $90 |
100(2) − 10(2)2 | $160 |
100(3) − 10(3)2 | $210 |
100(4) − 10(4)2 | $240 |
100(5) − 10(5)2 | $250 |
100(6) − 10(6)2 | $240 |
在管理经济学中,总量、边际量和平均量概念以及度量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总成本包括总固定成本加总可变成本,或者平均成本乘以生产的总单位数。
TC = TFC + TVC 或 TC = AC.Q
边际成本是由于产出单位变化导致的总成本变化。平均成本表示每单位的生产成本,或总成本除以生产的单位数。
优化分析
优化分析是一个过程,企业通过该过程估计或确定产出水平并最大化其总利润。优化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
- 总收益与总成本法
- 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法
总收益与总成本法
根据这种方法,总利润在TR和TC之间的差值最大的产出水平上最大。
Π = TR − TC
当产出=0时,TR=0,但TC=20美元,所以总损失=20美元
当产出=1时,TR=90美元,TC=140美元,所以总损失=50美元
在Q2,TR=TC=160美元,因此利润等于零。当利润等于零时,意味着企业达到了盈亏平衡点。
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法
正如我们在TR和TC方法中看到的,当它们之间的差值最大时,利润最大。但是,在边际分析的情况下,利润在MR等于MC的产出水平上最大。边际成本是由于产出单位变化导致的总成本变化,而边际收益是由于销售单位变化导致的总收益变化。
根据边际分析,只要一项活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增加该活动就是值得的。当MR等于MC时,总净收益最大。
回归技术
回归是一种统计技术,有助于量化相互关联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步涉及估计自变量的系数,然后衡量估计系数的可靠性。这需要制定假设,并根据假设,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函数。
如果管理者想要确定企业广告支出与其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他将进行假设检验。假设更高的广告支出会导致企业更高的销售额。管理者收集特定时期内广告支出和销售收入的数据。这个假设可以转化为数学函数,从而得出:
Y = A + Bx
其中Y是销售额,x是广告支出,A和B是常数。
在将假设转化为函数之后,其基础是找到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变量的值对研究人员来说是最重要的,并且取决于其他变量的值。自变量用于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简单回归 - 一个自变量
多元回归 - 几个自变量
简单回归
建立回归分析的步骤如下:
- 指定回归模型
- 获取变量数据
- 估计数量关系
- 检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 将结果用于决策
简单回归公式为:
Y = a + bX + u
Y= 因变量
X= 自变量
a= 截距
b= 斜率
u= 随机因素
横截面数据提供有关给定时间点一群实体的信息,而时间序列数据提供有关一个实体随时间推移的信息。当我们估计回归方程时,它涉及找出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最佳线性关系的过程。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普通最小二乘法旨在通过一系列点拟合一条线,使点到线的平方偏差之和最小化。这是一种统计方法。通常软件包执行OLS估计。
Y = a + bX
决定系数(R2)
决定系数是一个衡量指标,表示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是由于自变量变化引起的。R2是衡量模型拟合优度的指标。方法如下:
总平方和(TSS)
Y的样本值与其均值Y的偏差平方和。
TSS = SUM ( Yi − Y)2
Yi = 因变量
Y = 因变量的均值
i = 观测次数
回归平方和(RSS)
Y的估计值与其均值Y的偏差平方和。
RSS = SUM ( Ỷi − uY)2
Ỷi = Y的估计值
Y = 因变量的均值
i = 变异次数
误差平方和(ESS)
Y的样本值与其估计值Y的偏差平方和。
ESS = SUM ( Yi − Ỷi)2
Ỷi = Y的估计值
Yi = 因变量
i = 观测次数
R2衡量的是由回归模型解释的Y与其均值总偏差的比例。R2越接近于1,回归方程的解释力就越大。R2接近于0表示回归方程的解释力非常小。
为了评估回归系数,使用的是来自总体的样本,而不是整个总体。重要的是根据样本对总体做出假设,并对这些假设有多好做出判断。
评估回归系数
来自总体的每个样本都会生成自己的截距。要计算统计差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双尾检验:
零假设:H0: b = 0
备择假设:Ha: b ≠ 0
单尾检验:
零假设:H0: b > 0(或b < 0)
备择假设:Ha: b < 0(或b > 0)
统计检验:
b = 估计系数
E (b) = b = 0(零假设)
SEb = 系数的标准误
.t的值取决于自由度、单尾或双尾检验以及显著性水平。要确定t的临界值,可以使用t表。然后将t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如果统计检验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临界t值,则需要拒绝零假设。如果统计检验的绝对值小于临界t值,则不拒绝零假设。
多元回归分析
与简单回归不同,在多元回归分析中,系数表示在其他变量的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因变量的变化。
统计显著性检验称为F检验。F检验很有用,因为它衡量的是整个回归方程的统计显著性,而不仅仅是单个变量。这里在零假设中,因变量与总体的自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公式为:H0: b1 = b2 = b3 = …. = bk = 0
对于总体,因变量与k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关系。
F检验统计量:
$$F \: =\: \frac{ \left ( \frac{R^2}{K} \right )}{\frac{(1-R^2)}{(n-k-1)}}$$
F的临界值取决于分子和分母的自由度以及显著性水平。可以使用F表确定临界F值。将F值与临界值(F*)进行比较:
如果F > F*,则需要拒绝零假设。
如果F < F*,则不拒绝零假设,因为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
市场体系与均衡
在经济学中,市场指的是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集体活动。
经济体系
经济市场体系是一套分配资源和做出选择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制度。在市场体系中,每种商品的供求力量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在价格体系中,组合基于最小组合方法。这种方法最大化利润并降低成本。因此,使用最小组合方法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并获得利润。资源通过计划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进行分配。
纯粹资本主义 - 纯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个人拥有生产资源的体系,由于它是私有制,因此可以在任何方式使用,但须遵守法律限制。
共产主义 - 共产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工人被激励为经济做出贡献。政府在这个体系中拥有大部分控制权。政府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这是一种通过计划经济进行的经济决策。
混合经济 - 混合经济是一种大多数财富由企业创造,政府也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系。
供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表明购买者为购买一定数量的市场产品而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市场供给曲线表明供应商愿意提供一定数量的市场产品而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
为了使买方和卖方就提供的和购买的数量达成一致,价格需要处于合适的水平。市场均衡是指买卖双方达成一致的数量和相关价格。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典型的供求曲线图。
从上面的图形表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供求曲线相互交叉的点,我们称之为均衡点。
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是在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交点处确定的。使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是均衡价格,人们在均衡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的数量和卖家愿意提供的数量是均衡数量。
市场需求量超过供给量的市场状况表明市场短缺。短缺发生在低于均衡水平的价格。市场供给量超过需求量的市场状况,存在市场过剩。过剩发生在高于均衡水平的价格。
如果市场没有处于均衡状态,市场力量会试图将其推向均衡。让我们看一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值,市场上就会出现供应过剩,这意味着供应大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卖家会试图降低商品的价格以清理库存。他们也会放慢生产速度。较低的价格有助于更多的人购买,从而进一步减少供应。这个过程进一步导致需求增加和供应减少,直到市场价格等于均衡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值,那么就会出现需求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买家会抬高商品的价格。随着价格上涨,一些买家倾向于放弃尝试,因为他们不想或无法支付更高的价格。最终,价格和供应的上行压力将在市场均衡时趋于稳定。
需求与弹性
“需求法则”指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对该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就会下降,反之亦然。
需求弹性是指如果另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需求量将发生多少变化的衡量标准。
需求的变化
需求变化是指经济学中用来描述市场总需求发生变化或转移的一个术语。这在价格与数量平面上以图形方式表示,是市场参与者增多/减少以及消费者偏好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非平行的。
需求的延伸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以较低的价格需求更多数量时,称为需求的延伸。
Px | Dx | |
---|---|---|
15 | 100 | 原始 |
8 | 150 | 延伸 |
需求的收缩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以较高的价格需求较少数量时,称为需求的收缩。
Px | Dx | |
---|---|---|
10 | 100 | 原始 |
12 | 50 | 收缩 |
弹性概念
需求法则解释了商品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反向关系,但它没有解释由于价格变化而导致商品需求变化的程度。
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的度量。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指个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做出反应而改变其需求的程度。
计算方法如下: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化而导致的商品需求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的重要性
对生产者的重要性——生产者在确定商品价格之前必须考虑需求弹性。
对政府的重要意义——如果某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政府就会对该商品的生产征收重税,反之亦然。
在国外市场的重要性——如果某种产品的需求弹性在国际市场上较低,那么出口商可以收取更高的价格并赚取更多利润。
计算需求弹性的方法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发生百分比变化的情况下,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发生百分比变化。
总支出法
在这种方法中,需求弹性是借助客户购买商品所产生的总支出来衡量的。
总支出 = 每单位价格 × 需求量
比例法或百分比法
这种方法是对总支出方法的改进,在总支出方法中,只能知道弹性的方向,即大于1、小于1和等于1。使用的两个公式是:
几何法
在这种方法中,需求弹性可以通过连接x轴和y轴两条轴的直线曲线来计算。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关键因素如下:
替代性
消费者可获得的商品或服务的替代品数量是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替代品数量越多,在任何给定价格下,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
收入比例
影响价格弹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者的收入比例。有人认为,个人收入的比例越大,在给定价格下,对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时间
时间也是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通常需要时间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他们适应商品价格变化所需的时间越长,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收入弹性
收入弹性是衡量商品需求量变化与实际收入变化之间关系的指标。计算收入弹性的公式如下:
以下是收入弹性的特征:
如果随着收入增加,用于商品的收入比例保持不变,那么商品的收入弹性等于1。
如果随着收入增加,用于商品的收入比例增加,那么商品的收入弹性大于1。
如果随着收入增加,用于商品的收入比例减少,那么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
交叉需求弹性
一个经济概念,衡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该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除以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化百分比:
如果两种商品是完全的替代品,那么交叉弹性是无限的。
如果两种商品完全无关,那么它们之间的交叉弹性为零。
如果两种商品是替代品,如茶和咖啡,那么交叉弹性为正。
当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如茶和糖时,它们之间的交叉弹性为负。
总收入(TR)和边际收入
总收入是指企业从销售其商品中获得的全部资金。如果企业实行单一价格而不是价格歧视,那么TR = 消费者的总支出 = P × Q
边际收入是指销售额外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收入。可以通过查找产出增加一单位后TR的变化来确定。MR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收入表显示了企业在不同价格下产生的收入:
价格 | 需求量 | 总收入 | 边际收入 |
---|---|---|---|
10 | 1 | 10 | |
9 | 2 | 18 | 8 |
8 | 3 | 24 | 6 |
7 | 4 | 28 | 4 |
6 | 5 | 30 | 2 |
5 | 6 | 30 | 0 |
4 | 7 | 28 | -2 |
3 | 8 | 24 | -4 |
2 | 9 | 18 | -6 |
1 | 10 | 10 | -8 |
最初,随着产出的增加,总收入也增加,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它最终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产出的进一步增加而减少。而当边际收入为0时,总收入最大。产出超过MR = 0的点将导致MR为负。
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
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基本上是价格管制。
价格上限
当监管机构认为某些商品的售价过高时,就会设定价格上限。当价格上限设定在市场均衡价格以下时,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当价格上限设定在市场价格以下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或供应短缺。生产者在较低的价格下不会生产那么多,而消费者则会需求更多,因为商品更便宜了。需求超过供应,所以很多人想以这个较低的价格购买,但买不到。
价格底线
价格底线是指监管机构为某些商品设定的价格,当他们认为这些商品在市场上以过低的价格进行交易,属于不公平竞争时,就会设定价格底线。
价格底线只有在设定高于均衡价格时才会成为问题,因为如果设定低于市场出清价格,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如果价格底线设定高于市场价格,则可能出现供过于求或过剩的情况。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些无法预见未来麻烦的生产者将会生产更多数量的商品。
需求预测
需求
需求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被认为与“想要”或“欲望”等词语同义。在经济学中,需求具有明确的含义,这与日常用法不同。在本章中,我们将解释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的需求是什么,并分析从企业角度来看的需求。
某个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市场的规模。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包括获得该产品的愿望、支付该产品的意愿以及支付该产品的支付能力。
需求法则
需求法则 是经济理论中的一条重要法则。根据需求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则该商品的需求量将会上升;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其需求量将会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被假设为不变的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收入、品味和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需求。如果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那么需求法则可能就不适用了。
需求法则的定义
根据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教授的说法:“要出售的商品数量越多,为了使其找到买家,其所提供的价格就必须越低。”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以便在假设所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理解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
商品 | 价格(卢比) | 需求量(单位) |
---|---|---|
A | 10 | 15 |
B | 9 | 20 |
C | 8 | 40 |
D | 7 | 60 |
E | 6 | 80 |
在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商品X的价格为每单位10卢比时,消费者购买了15个单位的商品。同样,当价格下降到每单位9卢比时,需求量增加到20个单位。因此,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直到价格最低,即每单位6卢比,此时需求量为80个单位。
上表有助于描绘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我们还可以参考下图,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
从上图可以看出,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商品的价格从P3上升到P2时,需求量从Q3下降到Q2。
消费者行为理论
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取决于消费者的效用。如果消费者从某种特定商品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或效用,他也会愿意为该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反之亦然。
在经济学中,所有人类的动机、欲望和愿望都被称为需求。需求可能由于任何原因而产生。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必须在紧迫的需求和不太紧迫的需求之间做出选择。在经济学中,需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必需品 - 必需品是指那些对生活至关重要的需求。人类无法离开的需求就是必需品。例如,食物、衣服和住所。
舒适品 - 舒适品是指那些对我们的生活不是必需的,但对快乐生活有益的商品。例如,购买汽车、航空旅行。
奢侈品 - 奢侈品是指那些过剩且昂贵的需求。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不是必需的,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购买设计师服装、优质葡萄酒、古董家具、豪华巧克力、商务航空旅行。
边际效用分析
效用是指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总满足感。它因人而异,有助于表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后获得的满足感。在经济学中,效用是衡量对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指标。
边际效用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它是消费额外单位的商品所带来的额外利益/效用。
以下是边际效用分析的假设 -
基数可测性概念
该理论假设效用是一个基数概念,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可衡量或可量化的概念。该理论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个人通过比较不同的商品来用数字表达他的满足感。
例如 - 如果一个人从消费1个单位的商品X中获得的效用等于5个单位,从消费1个单位的商品Y中获得的效用等于15个单位,他就可以方便地解释哪种商品让他更满意。
一致性
这个假设有点不切实际,它认为当个人在某种特定商品上支出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保持不变。边际效用用以下公式衡量 -
MUnth = TUn − TUn − 1
其中,MUnth - 第N个单位的边际效用。
TUn - n个单位的总效用
TUn − 1 - n-1个单位的总效用。
无差异曲线分析
解释消费者需求的一种非常公认的方法是无差异曲线分析。众所周知,人类的满足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因此找到了一种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
无差异曲线分析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
假设消费者在消费模式方面是一致的。这意味着如果他更喜欢组合A而不是B,然后更喜欢B而不是C,那么他一定更喜欢A而不是C。
另一个假设是消费者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满意度水平对偏好进行排序。
还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并且完全了解经济环境。
无差异曲线代表所有为所有消费者提供相同满意度的商品和服务的组合。这意味着所有这些组合都提供了相同的满意度水平,消费者可以平等地偏好它们。
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更高的满意度水平,因此消费者会尽可能多地消费以达到所需的无差异曲线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消费者必须受到两个约束条件的限制:他必须为商品支付所需的价格,并且还必须面临资金收入有限的问题。
上图强调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是直线。这是由于两种商品之间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
当消费者从商品中获得最大满足感,并且不需要根据其满意度水平调整商品位置时,他就会达到均衡状态。消费者均衡基于以下假设 -
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
另一个假设是消费者有固定的收入,他必须将其用于所有商品。
消费者做出理性的决策以最大化其满意度。
消费者均衡优于效用分析,因为消费者均衡一次考虑多种产品,并且不假设货币的恒定性。
当消费者根据其收入和商品价格进行消费时,他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感,从而达到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当他用预算线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时。
在下图中,当消费者消费100个单位的食物并购买5个单位的衣服时,他在H点达到均衡状态。预算线AB在H点与可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相切。
消费者在H点处于均衡状态。鉴于预算约束和两种商品的价格,他在可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上。
生产理论
在经济学中,生产理论解释了企业必须如何做出决策的原则,例如销售多少每种商品,生产多少商品,以及雇佣多少原材料(即固定资本和劳动力)以及如何使用它们。它定义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一方面生产的这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概念
生产是将各种投入结合起来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出的过程。它是以商品或服务的形式创造产出的行为,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效用。
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
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给定的技术状态下,企业物理投入与物理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Q = f (a, b, c, . . . . . . z)
其中a、b、c…z是各种投入,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Q是企业的产出水平。
如果劳动力(L)和资本(K)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则生产函数简化为 -
Q = f(L, K)
生产函数描述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是一个分析定量投入-产出关系的工具,也代表了企业或整个经济体的技术。
生产分析
生产分析基本上关注的是分析如何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来生产企业的最终产品。为了生产这些商品,基本的投入被分为两类 -
可变投入
在短期或长期内发生变化或可变的投入是可变投入。
固定投入
在短期内保持不变的投入是固定投入。
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被定义为产品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下是相同的公式 -
C = F [Q]
成本函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
短期成本
短期成本是一种分析,其中一些因素在分析期间不会发生变化。在短期内,可以通过改变可变因素来改变(即增加或减少)产出。
以下是三种基本的短期成本类型 -
长期成本
长期成本是可变的,企业会调整其所有投入,以确保其生产成本尽可能低。
长期成本 = 长期可变成本
在长期内,企业无法通过改变生产水平来实现供求之间的均衡。他们只能根据利润扩大或缩减生产能力。在长期内,企业可以选择任何数量的固定成本来做出短期决策。
规模报酬递减规律
规模报酬递减规律有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
- 要素报酬
- 规模报酬
- 等产量曲线
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其中的每一个概念。
要素报酬
要素报酬递增
要素报酬递增是指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与固定要素投入量相结合时,总产出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必须递增。反之,边际生产成本必须递减。
要素报酬不变
要素报酬不变是指当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不会导致要素边际产量的增加——而是要素边际产量趋于稳定。因此,总产出仅以恒定的速度增加。
要素报酬递减
要素报酬递减是指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与固定要素投入量相结合时,总产出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必须递减。反之,边际生产成本必须递增。
规模报酬
如果所有投入都同时或成比例地变化,则必须使用规模报酬的概念来理解产出的行为。当所有生产要素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和比例变化时,研究产出的行为。规模报酬分类如下:
规模报酬递增 - 如果产出增加超过所有投入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不变 - 如果所有投入都按某个比例增加,产出也将按相同的比例增加。
规模报酬递减 - 如果产出的增加小于所有投入增加的比例。
例如 - 如果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一倍,而产出增加超过两倍,则这种情况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如果即使投入要素增加了100%,产出也没有翻倍,那么我们就有了规模报酬递减。
一般的生产函数为 Q = F (L, K)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生产函数的几何表示。相同水平的产出可以通过各种要素投入组合来实现。所有可能的组合的轨迹称为“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 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 等产量曲线是平滑且连续的。
- 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等产量曲线的类型
生产等产量曲线可以呈现各种形状,具体取决于要素的可替代程度。
线性等产量曲线
这种类型假设生产要素具有完全替代性。可以通过仅使用资本或仅使用劳动或通过 K 和 L 的无限组合来生产某种商品。
投入-产出等产量曲线
这假设严格的互补性,即生产要素的替代性为零。任何一种商品都只有一种生产方法。等产量曲线呈直角形状。这种类型的等产量曲线称为“列昂惕夫等产量曲线”。
折线等产量曲线
这假设 K 和 L 的替代性有限。通常,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方法都只有几种。要素的替代性仅在折点处才有可能。它也称为“活动分析等产量曲线”或“线性规划等产量曲线”,因为它基本上用于线性规划。
投入的最低成本组合
可以使用两种可变投入的许多不同组合来生产给定水平的产出。在两种资源之间进行选择时,被替换资源的节省必须大于新增资源的成本。最低成本组合原则指出,如果考虑两种投入要素来生产给定产出,则最低成本组合将具有反向价格比率,该比率等于其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
MRS 定义为可以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一个单位的另一种投入要素的单位数量。因此,一个单位 x1 的 x2 的 MRS 为 -
因此,可以通过使 MRS 等于反向价格比率来获得两种投入的最低成本组合。
x2 * P2 = x1 * P1
成本与盈亏平衡分析
在管理经济学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生产成本。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是决策的重要变量。总成本与总收入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努力增加收入并降低成本。
成本概念
成本在管理决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需要在替代行动方案之间进行选择时。它有助于用定量值指定各种备选方案。
以下是各种类型的成本概念:
未来成本和过去成本
未来成本是指可能在未来期间发生的成本。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这些成本必须进行估计,并且不能期望是绝对正确的数字。如果未来成本被认为过高,管理层可以计划降低它们或找到满足它们的方法。
管理层需要估计未来成本以用于各种管理用途,其中未来成本是相关的,例如评估、资本支出、推出新产品、估计未来的损益表、成本控制决策和扩张计划。
过去成本是过去发生的实际成本,它们基本上是为了记录保存活动而记录的。这些成本是可以观察和评估的。过去成本是预测未来成本的基础,但如果它们被认为过高,管理层可以进行检查以找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但无法对降低它们做任何事情。
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
增量成本定义为由于做出特定决策而导致的总成本的变化。产品线的变化、产量水平的变化、分销渠道的变化是增量成本的一些例子。增量成本可能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在短期内,增量成本将包括可变成本——额外劳动力、额外原材料、电力、燃料等的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不会因业务活动水平或性质的变化而改变的成本。无论活动水平如何,它都将保持不变。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支出或必须在未来作为合同协议的一部分支付的支出。这些成本与决策无关,因为它们不会随着管理层为未来设想的变化而变化。
支出成本和账面成本
“支出成本是指涉及向外部人员立即付款的成本,而账面成本则不需要当前的现金支出”。
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薪金是支出成本,而如果未支付的业主经理的薪金则是账面成本。
业主自有资金的利息成本和折旧成本是账面成本的其他例子。通过出售资产并从买方回租,可以将账面成本转换为支出成本。
如果生产要素为自有,则其成本为账面成本;如果为租用,则为支出成本。
重置成本和历史成本
资产的历史成本表示以最初为其支付的价格计算的工厂、设备和材料的成本,而重置成本表示如果公司现在想要更换或获取相同资产将不得不产生的成本。
例如 - 如果 1973 年购买青铜时的价格为每公斤 18 卢比,而目前的价格为每公斤 21 卢比,则原始成本 18 卢比为历史成本,而 21 卢比为重置成本。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企业实际支付的费用。这些成本出现在企业的会计记录中。另一方面,隐性成本是理论成本,因为它们没有被会计系统识别。
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实际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实际发生的支出。这些成本通常是记录在账簿上的成本。
例如 - 实际支付的工资、购买材料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在现代经济分析中非常重要。机会成本是指企业放弃的企业资源的次优用途的回报。它利用其资源的最佳用途的回报。
例如,种植小麦的农民也可以用相同的要素种植土豆。因此,一吨小麦的机会成本是他放弃的土豆产量的数量。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有一些成本可以直接归因于给定产品的单位生产。这些成本称为直接成本。
无法分离并明确归因于个别生产单位的成本被归类为间接成本。
成本类型
公司/企业组织面临的所有成本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 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公司必须支付的费用,与任何业务活动无关。它是商品或服务总成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可变成本。
示例包括租金、建筑物、机器等。
可变成本是指与产出数量成正比变化的公司支出。与无论产出如何都保持不变的固定成本不同,可变成本是产量的直接函数,生产扩大时上升,生产收缩时下降。
常见可变成本的示例包括原材料、包装和直接参与公司制造过程的劳动力。
成本决定因素
成本的一般决定因素如下
- 产量水平
- 生产要素的价格
- 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 技术
短期成本-产量关系
一旦企业将资源投入到资本、设备、建筑物、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固定资产等要素中,它们的金额就难以改变。因此,在短期内,某些资源的数量在所需产量发生变化时无法改变,这些资源称为固定要素。
还有一些资源,其使用数量可以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几乎立即改变,这些资源被称为可变要素。由于某些要素不会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使用这些资源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因此固定成本不会随产量而变化。因此,产量越大,单位固定成本越低,边际固定成本将始终为零。
另一方面,那些在短期内可以改变数量的要素被称为可变成本。因此,企业的总成本是其总可变成本 (TVC) 和总固定成本 (TFC) 的总和。
TC = TFC + TVC
长期成本-产量关系
长期是指企业可以改变其所有投入的时期。没有一个要素是固定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改变以扩大产量。
这是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允许工厂发生变化,例如资本设备、机器、土地等,以便扩大或缩减产量。
长期生产成本是在所有投入都可变(包括工厂规模)的情况下,生产任何给定产量水平的最低可能成本。在长期中,没有固定生产要素,因此没有固定成本。
如果 Q = f(L, K)
TC = L. PL + K. PK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
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导致单位成本降低,这是规模经济的原因。规模经济主要有两种类型:
内部规模经济
它指的是由于企业自身的成长而产生的优势。当一家公司降低成本并增加产量时,就会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单位成本降低相关。
外部规模经济
它指的是企业由于行业发展而获得的优势。它通常与特定区域相关联。外部规模经济发生在企业外部和行业内部。因此,当一个行业的经营范围由于更好的交通网络的建立而扩大,导致在该行业内工作的公司的成本降低时,则认为已经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当经济理论的预测成为现实,即企业在规模过大时可能会变得效率低下,那么这种理论就成立了。变得过大而产生的额外成本称为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会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当企业规模扩大到最佳规模以上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 - 大型企业往往沟通不畅,因为他们发现难以在部门之间维持有效的信息流动。信息流中的时间延迟也会在响应市场变化方面造成问题。
贡献和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商业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企业确定成本结构和实现盈利所需的销售额。
它通常作为商业计划的一部分被纳入,以观察利润,并且在定价和控制成本方面非常有用。
使用上述公式,企业可以确定需要生产多少单位才能达到盈亏平衡。
当企业达到盈亏平衡时,产生的成本就会被覆盖。在此点之后,每售出一件额外的商品都会导致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将以单位贡献边际的金额进行。
让我们看一下以下关键术语:
固定成本 - 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
可变成本 - 随产量或销量变化的成本。
总成本 - 某一产量水平下的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
利润 - 当收入较高时,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损失 - 当成本高于收入时,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盈亏平衡图
盈亏平衡分析图是各种活动水平下成本的图形表示。
通过此图,企业管理者能够确定组织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的时期。这通常被称为“盈亏平衡点”。
在上图中,线 OA 表示在不同生产活动水平下的收入变化。
OB 代表企业中的总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可变成本也会产生,这意味着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也会增加。在产量较低的水平上,成本大于收入。
在交点“P”(盈亏平衡点)处,成本正好等于收入,因此既不盈利也不亏损。
市场结构与定价决策
价格决定是经济学中最关键的方面之一。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他们的知识和判断做出完美的决策。由于市场中的每项经济活动都是根据价格衡量的,因此了解与定价相关的概念和理论非常重要。定价讨论了定价决策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假设。它分析了独特的市场需求,并讨论了企业管理者如何达成最终的定价决策。
它解释了企业的均衡,是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与其供给曲线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下,均衡条件有所不同。时间因素与定价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价格的两个决定因素之一,即供给,取决于允许其调整的时间。
市场结构
市场是买卖双方相互联系并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特征。市场结构基本上是指市场中生产相同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数量。市场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市场结构影响着市场上不同商品的供应。
当竞争激烈时,商品的供应量很大,因为不同的公司试图主导市场,这也为打算加入该市场的公司设置了进入壁垒。垄断市场拥有最大的进入壁垒,而完全竞争市场则拥有零百分比的进入壁垒。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效率高于垄断结构。
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且信息充分,所有垄断因素均不存在,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受个别买卖双方的控制。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许多企业生产同质产品,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影响产品价格,这意味着单个企业的需求价格弹性将是无限的。
定价决策
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决定因素
市场价格由市场时期或极短期内供求之间的均衡决定。市场时期是指供应最大限度受现有库存限制的时期。市场时期非常短,无法根据需求的增加来增加产量。企业只能出售他们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据产品的性质,这个市场时期可能是一个小时、一天或几天,甚至几周。
易腐商品的市场价格
对于鱼类等易腐商品,供应受当天可用数量的限制。它不能储存到下一个市场时期,因此必须在同一天以任何价格全部售出。
非易腐和可复制商品的市场价格
对于非易腐但可复制的商品,可以保留一些商品或将其从市场中撤回并留到下一个市场时期。然后将有两个关键的价格水平。
首先,如果价格很高,卖方将准备出售全部库存。第二个水平由低价设定,在该价格下,卖方不会在当前市场时期出售任何数量,而是会将全部库存留到更合适的时间。卖方拒绝出售的价格以下的价格称为保留价格。
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是一种市场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大量独立的企业供应的产品从买方的角度来看略有差异。因此,竞争企业的产出是接近的,但不是完美的替代品,因为买方不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当同一商品以不同的品牌名称出售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每个品牌都略有不同。
例如 - Lux、Liril、Dove 等。
因此,每个企业都是特定品牌或“产品”的唯一生产商。就特定品牌而言,它是垄断者。然而,由于各种品牌是相互替代的,因此大量这些品牌的“垄断”生产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存在大量“垄断者”之间竞争的市场结构称为垄断竞争。
除了产品差异化之外,垄断竞争的其他三个基本特征是:
市场上有大量独立的卖方和买方。
所有卖方的相对市场份额微不足道,或多或少相等。也就是说,市场中的卖方集中度几乎不存在。
市场上既没有法律障碍也没有经济障碍阻止新企业进入。新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现有企业可以自由退出市场。
换句话说,产品差异化是将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区分开来的唯一特征。
垄断
当一家企业是某种没有近似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生产商或销售商时,就被认为存在垄断。根据此定义,必须有一家产品的唯一生产商或销售商。如果有许多生产商生产一种产品,则根据产品是同质的还是差异化的,将出现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
另一方面,当生产者很少时,就被认为存在寡头垄断。一个企业被称为垄断者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该企业产品的近似替代品不可用。
从上面可以得出,为了使垄断存在,以下条件是必要的:
只有一家公司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
该企业没有竞争对手或直接竞争者。
无论出于法律、技术或经济原因,其他卖家都无法进入市场。
垄断者是价格制定者。他试图在现有需求和成本条件下获得最佳收益,而不必担心新企业进入市场与其竞争以夺走他的利润。
市场力量的概念适用于单个企业或集体行动的企业集团。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它表示企业对其收取的价格拥有多少酌处权。零市场力量的基线由单个企业设定,该企业与许多其他类似企业一起生产和销售同质产品,所有这些企业都销售相同的产品。
由于所有企业都销售相同的产品,因此单个卖家没有特色。买家只关心找到价格最低的卖家。
在这种“完全竞争”的背景下,所有企业都以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该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并且没有一家企业拥有任何市场力量。如果任何一家企业将其价格略微提高到高于市场决定的价格,它将失去所有客户;如果一家企业将其价格略微降低到低于市场价格,它将被从其他企业转移过来的客户淹没。
因此,市场力量的标准定义是将其定义为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相对于价格表示。用数学术语我们可以定义为:
寡头垄断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数量很少,因此卖家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竞争并不完美,但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鉴于竞争对手可能做出大量反应,企业的行为可能呈现各种形式。因此,存在各种寡头垄断行为模型,每个模型都基于竞争对手的不同反应模式。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企业在特定商品市场上竞争的情况。寡头垄断的显著特征使得垄断竞争理论和垄断理论都无法解释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
寡头垄断的两个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在寡头垄断下,由于竞争企业数量少,每个企业控制着总供应的重要部分。因此,一家企业的价格或产量的变化对其竞争对手企业销售额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非微不足道。当任何一家企业采取行动时,其竞争对手很可能会做出反应。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像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那样独立或原子化的。
在寡头垄断下,新进入者难以进入市场。既不是自由进入也不是完全禁止进入。因此,进入条件成为决定寡头垄断企业价格或产量决策以及防止或限制进入的重要目标的重要因素。
例如:某些国家的飞机制造业;无线通信、媒体和银行。
管理经济学 - 定价策略
定价是确定公司将以何种价格交换其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服务时可以使用各种定价策略。价格可以设定为最大化每单位产品的盈利能力或整个市场的盈利能力。它可以用来保护现有市场免受新进入者的侵害,增加市场份额或进入新市场。
在对新产品进行定价时,需要遵循某些指导原则。以下是常见的定价策略:
新产品定价
大多数公司在日常运营中并没有以主要方式考虑定价策略。新产品的营销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新产品没有过去的参考信息。
确定产品的首个价格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公司的未来取决于产品初始定价决策的合理性。在大型多元化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建立特定的标准来接受新的产品创意。
新产品确定的价格必须完成先进的研发,满足公众标准(如消费者安全)并获得良好的利润。在对新产品进行定价时,可以选择以下两种定价类型:
撇脂定价
撇脂定价被称为短期定价手段。在这里,公司倾向于在初期收取更高的价格。最初的高价有助于“撇取市场奶油”,因为新产品的需求在早期阶段可能对价格不太敏感。
渗透定价
渗透定价也称为“拒之门外”定价政策,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竞争。在渗透定价中,对新产品收取最低的价格。这有助于迅速销售并使竞争对手远离市场。这是一种长期定价策略,应谨慎采用。
多种产品
顾名思义,多种产品意味着生产不止一种产品。传统的定价理论假设一家公司生产单一均质产品。但现实中的企业通常生产不止一种产品,并且这些产品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这些产品是联产品或多产品。在联产品中,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是共同的,而在多产品中,投入是独立的,但有共同的间接费用。以下是采用的定价方法:
完全成本定价法
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是一种定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您将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销售和管理成本以及间接成本加在一起,并加上一定的加成百分比,以确定产品的价格。定价公式为:
此方法最常用于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情况。因此,竞争压力减小,并且没有提供标准化产品。该方法也可用于设定长期价格,这些价格足够高以确保在所有成本发生后仍能获得利润。
边际成本定价法
在经济学中,将产品价格设定为等于生产额外产出单位的额外成本的做法称为边际定价。根据此政策,生产者仅对出售的每个产品单位收取因材料和直接人工而导致的总成本增加。在销售不佳期间,企业通常会将价格设定在接近边际成本的水平。
例如,某个商品的边际成本为 2.00 美元,正常售价为 3.00 美元,如果需求下降,销售该商品的公司可能希望将价格降低至 2.10 美元。企业会选择这种方法,因为交易中 10 美分的增量利润总比没有销售好。
转让定价
转让定价涉及关联方之间进行的国际交易,涵盖各种交易。
最常见的是经销权、研发、营销、制造、贷款、管理费和知识产权许可。
所有公司间交易必须根据适用的法律进行监管,并遵守“独立交易”原则,该原则要求根据研究持有最新的转让定价研究和公司间协议。
一些公司根据先前发布的研究或他们收到的不当建议进行公司间交易,以“成本加 X%”的方式运作。这还不够,此类决策必须通过适当的转让定价研究在方法论和间接费用金额方面得到支持,并且必须每年更新一次。
双重定价
简单来说,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提供不同的价格就是双重定价。同一产品的不同价格基本上称为双重定价。双重定价的目的是以一种产品进入不同的市场或新市场,在外国提供较低的价格。
有一些行业特定的法律或规范需要遵守双重定价。双重定价策略不涉及套利。它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在发展中国家,当地公民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与外国人支付更多价格相同的商品。
航空业可以被视为双重定价的主要示例。如果机票提前预订,公司会提供更低的价格。此类客户的需求是弹性的,并与价格成反比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票价格开始上涨,以从需求缺乏弹性的客户那里获得更高的价格。这就是公司对同一航班机票收取不同票价的方式。这里的区别因素是预订时间,而不是国籍。
价格效应
价格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其他条件包括:消费者的品味和偏好、消费者的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假定为常数)。以下是价格效应的公式:
价格效应是两种效应的总和,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价格效应 =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在这种效应中,消费者被迫选择价格较低的产品,以便在消费者的正常收入固定的情况下最大化其满意度。可以用以下示例来解释:
消费者会购买价格较低的食品,例如蔬菜而不是肉类。
消费者可能会减少肉类消费量以控制支出。
收入效应
基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导致的商品需求变化。收入效应包括两种类型的商品或产品:
正常商品:如果价格下降,由于实际收入增加,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劣等商品:对于劣等商品,由于实际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确定性下的投资
资本预算编制是企业决定进行哪些长期投资的过程。资本预算编制项目,即潜在的长期投资,预计将在几年内产生现金流。
资本预算编制还解释了所有收入和支出均已覆盖的决策。这些决策涉及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内所有资金的流入和流出。
确定性条件下的资本预算编制技术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非贴现现金流
- 投资回收期
- 会计收益率 (ARR)
贴现现金流
- 净现值 (NPV)
- 获利指数 (PI)
- 内部收益率 (IRR)
投资回收期 (PBP) 是传统的资本预算编制方法。它是资本支出决策评估中最简单、也许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定量方法;即回收项目初始现金支出的年数。
非贴现现金流
非贴现现金流技术也称为传统技术。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预算编制传统方法之一。它被广泛用作定量方法,是资本支出决策中最简单的方法。投资回收期有助于分析收回特定项目初始现金支出的年数。计算投资回收期广泛使用的公式为:
使用投资回收期的优点
投资回收期是一种经济有效且易于计算的方法。它使用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计算。它对短期收益更有帮助。
会计收益率 (ARR)
平均报酬率是税后利润与平均投资之比。平均报酬率也称为投资回报率 (ROI)。通常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平均报酬率:
税后平均利润是将每年的税后利润加总,然后除以年数。
使用平均报酬率的优点
平均报酬率使用简单,并且因为它基于会计信息,所以很容易获得。平均报酬率通常用作绩效评估指标,而不是决策工具,因为它不使用现金流信息。
贴现现金流技术
贴现现金流技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也被称为现代技术。
净现值 (NPV)
净现值是贴现现金流技术之一。它是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初始支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以公司资本成本贴现。它识别不同时间间隔的现金流,并且只有当它们以共同的分母(现值)表示时才能计算。现值是通过确定适当的贴现率来计算的。净现值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净现值 = 现金流入的现值 - 初始投资。
优点
净现值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盈利能力指标。它考虑了所有年份的现金流,并认识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它是一个盈利能力的绝对指标,这意味着它以绝对金额的形式给出输出。项目的净现值可以加总,这在其他方法中是不可能的。
获利指数 (PI)
盈利指数法也称为效益成本比率,因为分子衡量效益,分母衡量成本,类似于净现值方法。它是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现金支出的现值之比。数学上定义为:
优点
在资本约束的情况下,与净现值方法相比,盈利指数是更好的评估方法。它考虑了项目产生的现金流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
现值 | |||
---|---|---|---|
年份 | 现金流 | @ 5% 贴现率 | @ 10% 贴现率 |
0 | $ -10,000.00 | $ -10,000.00 | $ -10,000.00 |
1 | $ 2,000.00 | $ 1,905.00 | $ 1,818.00 |
2 | $ 2,000.00 | $ 1,814.00 | $ 1,653.00 |
3 | $ 2,000.00 | $ 1,728.00 | $ 1,503.00 |
4 | $ 2,000.00 | $ 1,645.00 | $ 1,366.00 |
5 | $ 5,000.00 | $ 3,918.00 | $ 3,105.00 |
总计 | $ 1,010.00 | $ -555.00 |
内部收益率 (IRR)
内部收益率也称为投资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完全取决于所评估项目的初始支出。它是公司如果投资于该项目并获得给定的现金流入而获得的复合年增长率。数学上,内部收益率由以下公式确定:
其中,
R = 内部收益率
Ct = 第 t 期现金流入
C0 = 初始投资
示例:
内部收益率 | |
---|---|
期初余额 | -100,000 |
第 1 年现金流 | 110000 |
第 2 年现金流 | 113000 |
第 3 年现金流 | 117000 |
第 4 年现金流 | 120000 |
第 5 年现金流 | 122000 |
出售收益 | 1100000 |
内部收益率 | 9.14% |
优点
内部收益率考虑了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它以百分比衡量项目的盈利能力,并且可以轻松地与资本机会成本进行比较。它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不确定性下的投资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它分析整个经济。它是整个经济的平均水平,不研究任何单个单位或公司。它研究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和总供给等。
宏观经济学的性质
宏观经济学基本上被称为收入理论。它关注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经济增长等问题。它处理所有数量的总量,而不是个别价格水平或产出,而是国民产出。
根据 G. Ackley 的说法,宏观经济学关注以下变量:
- 一个经济体的产出的总量
- 资源使用程度
- 国民收入规模
- 总体价格水平
宏观经济学的范围
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宏观经济学范围内的要点:
经济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经济问题主要与经济中的就业、总收入行为和总体价格有关。宏观经济学有助于使消除过程更容易理解。
在经济政策中
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中非常有用。欠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人口过剩、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无数问题。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控制人口过剩、物价、贸易量等。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有用的经济问题:
- 在国民收入中
- 在失业中
- 在经济增长中
- 在货币问题中
理解单个单位的行为
单个产品的需求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因此在宏观经济学中理解单个单位的行为非常重要。首先,为了解决单个产品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了解总需求下降的原因。同样,要了解特定公司或行业的成本增加的原因,首先需要了解整个经济的平均成本状况。因此,如果不了解宏观经济学,就不可能研究单个单位。
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国民收入、产出、储蓄和消费的行为,增强了我们对经济运行的了解。
经济循环模型
循环流动模型是基本的经济模型,它以非常简化的方式描述了资金和产品在整个经济中的流动。该模型将市场划分为两类:
- 商品和服务市场
- 生产要素市场
循环流动图显示了企业和家庭之间资源和资金的关系。每个成年人都从个人经验中理解其基本结构。企业雇佣工人,工人用他们的收入购买企业生产的商品。然后,这笔钱用于补偿工人并购买原材料来生产商品。这是循环流动图背后的基本结构。让我们看一下下图:
在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和家庭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相互作用。产品市场是企业所有产品进行交换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投入进行交换的市场。家庭将其资源出售给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赚取资金。企业购买的资源价格是“成本”。企业利用家庭提供的资源生产商品,然后在产品市场上出售。家庭用他们的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购买这些商品。作为交换,企业获得收入。
国民收入与衡量
国民收入的定义
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净值,代表支付给该国居民的工资、利润、租金、利息和养老金的总和。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为了进行衡量和分析,国民收入可以被视为各种组成部分流动的总和。最全面的国民收入衡量指标,也是广为人知的,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总量和净量概念
总量强调尚未计提资本消耗或尚未扣除折旧。净量表示已经计提了资本消耗或已经扣除了折旧。
国民和国内的概念
“国民”一词表示所考虑的总量代表在当前年度由于参与世界生产而归属于一个国家正常居民的总收入。
也可以衡量在特定国家地理边界(称为国内领土)内产生的总产出或收入的价值。由此产生的指标称为“国内生产总值”。
市场价格和要素成本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估值表示最终购买者实际支付的总金额,而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估值是衡量生产要素对其对最终产出的贡献所获得的总金额。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 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 间接税 - 补贴。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净生产总值 = 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净生产总值 + 间接税 - 补贴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出于某些目的,我们需要找到在经济领土范围内生产产生的总收入,无论它是否属于该国家的居民。这种收入称为国内生产总值 (GDP),计算方法如下:
GDP = GNP - 国外净要素收入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 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 - 向国外支付的要素收入
国民净产值
国民净产值(NNP)是衡量国民收入的另一种密切相关的指标。它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只有一点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的总和。它包括商品消费、总投资、政府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净出口。
GNP = NNP − 折旧
国民净产值包括净私人投资,而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国内总私人投资。
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的计算方法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那些已经赚取但尚未获得的收入类型,并加上那些已经获得但尚未赚取的收入类型。
个人收入 = 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民净产值 − 未分配利润 − 公司税 + 转移支付
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实际剩余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总收入。它与个人收入的区别在于个人支付的直接税额。
可支配收入 = 个人收入 − 个人所得税
增加值
增加值的概念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找出在生产的每个阶段增加到最终产品价值的确切数量。增加值可以定义为企业生产的产出价值与其从其他企业购买的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总支出之间的差额。
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
让我们看看衡量国民收入的以下几种方法:
产品方法
在产品方法中,国民收入被衡量为商品和服务的流量。一年内在一个经济体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最终产品是指直接消费,而不是用于进一步生产过程的商品。在我们的经济体中,产品方法使林业、农业、采矿等各个部门能够估算总值和净值。
收入方法
在收入方法中,国民收入被衡量为要素收入的流量。将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精神等基本要素获得的收入加总。这种方法也称为收入分配方法。
支出方法
此方法称为最终产品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国民收入被衡量为社会在特定年份发生的支出的流量。支出被分类为个人消费支出、净国内投资、政府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净外国投资。
这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它们提供了三种衡量本质上相同数量的替代方法。
国民收入决定
决定国民收入的因素
凯恩斯认为,决定一个经济体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总供给
总供给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它被定义为在特定时间点生产和供应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当在特定时间点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乘以商品和服务的相应价格时,它有助于我们获得国民产出的总价值。确定国民总收入的公式如下:
国民总收入 = 消费(C)+ 储蓄(S)
一些要素价格,如工资、租金,在短期内是刚性的。当一个经济体的需求增加时,企业也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量。然而,随着产量的增加,一些要素价格和增加产量所需的投入量也会增加。
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一个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的有效总支出。它是等于实际支出的有效需求。总需求涉及总消费品需求和总资本品需求等概念。总需求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AD = C + I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投资(I)始终保持不变,而消费(C)不断变化,因此消费是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增加。它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即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GDP)的百分比增长来衡量。GDP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学派
亚当·斯密强调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增长的来源。他侧重于对外贸易以扩大市场和提高贸易国的生产力。贸易使一个国家能够以低于本国生产成本的价格从国外购买商品。
在现代增长理论中,卢卡斯强烈强调了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这鼓励了通过知识资本进行学习。在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在过去二十年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增长率。
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经济增长方法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瓦尔拉斯均衡的竞争模型,其中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的最优配置,使用了劳动力、金融和资本市场。索洛使用这种类型的竞争范式来开发增长模型。
新古典模型的第二部分假设技术是给定的。索洛用这样的解释:生产函数中的技术是肤浅的。问题是,研发投资和通过学习获得的人力资本并没有被明确地认识到。
索洛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未能解释实际增长行为的事实。这种失败是由于该模型预测人均产出接近一条稳态路径,沿着这条路径,人均产出以给定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国家增长的长期速度是在模型之外确定的,并且独立于偏好和生产函数的大多数方面以及政策措施。
现代方法
现代市场方法包含几个特征。当今正在出现的新经济正在遍布世界各地。这是一场知识资本和信息爆炸的革命。以下是重要的关键要素: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间和行业间知识的扩散。
电信和微型计算机行业的效率不断提高。
通过现代外部性和网络实现全球贸易扩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侧重于通过在知识创新核心组成部分的研发支出诱导增长的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对可用商品和服务的影响,另一个是对比知识现象存量的影响。
商业周期与稳定
商业周期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水平的节奏波动。商业周期包括以下阶段:
- 萧条
- 复苏
- 繁荣
- 通货膨胀
- 衰退
商业周期发生的原因为良好的或恶劣的气候条件、消费不足或过度消费、罢工、战争、洪水、干旱等。
商业周期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被定义为新产品的开发或新产品的引入或生产过程、新市场的开发或市场变化。
过度投资理论
哈耶克教授说:“商业周期的主要原因是货币高估”。他说,商业周期是由过度投资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生产引起的。当银行收取低于均衡利率的利率时,企业必须借入更多资金,这会导致经济波动。
货币理论
霍特雷教授认为,所有商业周期的变化都是由于货币政策造成的。他认为,货币需求的流动会导致经济繁荣或萧条。周期性波动是由银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引起的。这些条件会增加或减少经济中的货币流量。
稳定政策
稳定政策也称为反周期政策。这些政策试图抵消商业周期的自然起伏。扩张性稳定政策有助于在经济收缩期间减少失业,而紧缩性政策则用于在经济扩张期间抑制通货膨胀。
稳定政策的工具
稳定政策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被政府用作促进经济稳定和实现某些预定目标的有效工具。它处理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总供应量及其管理。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汇率稳定、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快速增长等。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有助于增加储蓄。它提高了投资量和生活水平。财政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经济不平等,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作为对抗经济萧条和创造充分就业条件的工具更为有效。
物价政策
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足以控制物价时,政府会采用物价政策。这些政策可以迅速推出,因此效果相当快。与货币政策相比,这些控制措施更具歧视性。它们倾向于根据时间和不同行业有效地改变控制操作的强度。
通货膨胀及其控制措施
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价格水平在一段时间内上涨。通货膨胀可能对经济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下:
有时通货膨胀可能是由于过度的银行信贷或货币贬值造成的。
它可能是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所有类型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增加造成的。
通货膨胀也可能是由于商品生产成本的变化造成的。
出口繁荣型通货膨胀也出现在出口大幅增长可能导致国内供应短缺时。
通货膨胀也是由供应减少、消费者信心下降以及企业决定提高价格造成的。
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控制一个经济体中的通货膨胀有很多方法:
货币措施
控制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方法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大多数中央银行使用高利率作为对抗通货膨胀的一种方式。以下是用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措施:
银行利率政策 - 银行利率政策是针对通货膨胀的最常见工具。银行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借款成本,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
现金准备金率 - 为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需要提高现金准备金率,这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
公开市场操作 -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
财政政策
财政措施是另一套重要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包括税收、公共借款和政府支出。一些控制通货膨胀的财政措施如下:
- 增加储蓄
- 增加税收
- 盈余预算
工资和价格管制
工资和物价管制有助于在价格上涨时控制工资。物价管制和工资管制是一种短期措施,但很有效;因为从长远来看,它可以控制通货膨胀以及配给。
通货膨胀对管理决策的影响
通货膨胀当然是一个过于熟悉的问题,即过多的货币(需求)追逐过少的商品(供应),其结果是价格和预期普遍趋于上涨。
管理者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必须根据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如通货膨胀和偶尔的经济衰退)做出适当的决策和采取措施。
对企业管理者的真正考验在于实现盈利,即即使在经济不确定时期,他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收入并降低成本。
在当前情况下,他们应该通过了解通货膨胀如何扭曲货币的传统职能以及相关建议,来获得应对价格飞涨(例如)问题的更快解决方案。
管理的影响
最终的影响是,客户/客户会用利润奖励高效的管理,用亏损惩罚低效的管理。因此,建议做好准备应对这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