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政治制度教程
- 印度政治制度 - 首页
- 印度政治制度 - 导言
- 印度政治制度 - 宪法形成
- 印度政治制度 - 宪法特征
- 宪法的指导思想
- 印度政治制度 - 宪法的渊源
- 政治制度 - 宪法的运作方式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政府及领土
- 印度政治制度 - 公民身份
- 印度政治制度 - 基本权利
- 印度政治制度 - 指导性原则
- 印度政治制度 - 基本义务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行政部门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立法机关
- 印度政治制度 - 地方政府
- 印度政治制度 - 司法机关
- 印度政治制度 - 联邦制度
- 印度政治制度 - 中央与邦的关系
- 印度政治制度 - 紧急状态条款
- 印度政治制度 - 选举制度
- 印度政治制度 - 政党
- 宪法修正案
- 印度 - 宪法附表
- 印度政治制度 - 三权分立
- 印度政治制度 - 宪法构成部分
- 政治制度 - 国际组织
- 印度政治制度 - 环境与政治
- 印度政治制度 - 全球化
- 印度政治制度 - 群众运动
- 印度政治制度 - 外交政策
印度政治制度 - 地方政府
导言
地方政府是村庄和地区一级的政府。它是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政府,参与日常生活,并试图解决普通公民的问题。
民主实际上是关于有意义的参与,也是关于问责制。因此,强大而充满活力的地方政府确保了积极的参与和有目的的问责制。
不同级别政府(印度)的等级结构如下图所示:
地方政府的演变
1882年,当时的印度总督里蓬勋爵倡议组建民选地方政府机构。
继1919年《印度政府法案》之后,许多省份建立了村庄村委会,这一趋势在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之后持续下去。
在制定宪法时,地方政府的主题被分配给各邦,这是国家政策指导原则的规定之一。
独立后,建议在农村地区建立三级乡村自治制度;因此,包括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在内的一些邦采用了民选地方机构的制度(1960年)。
1987年之后,对地方政府机构的运作进行了彻底审查,1989年,P. K. Thungon委员会建议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宪法认可。
最终,1992年,第73号和第74号宪法修正案由议会通过。
第73号修正案是关于农村地方政府的,也称为乡村自治机构(PRIs)。
第74号修正案对城市地方政府(也称为Nagarpalikas)作出了规定。
乡村自治制度
根据第73号修正案,所有邦现在都具有统一的三级乡村自治结构,如下:
村委会 - 最底层;
曼达尔(也称为区或塔卢卡) - 中间层;以及
县委员会 - 最高层。
一个村委会管辖一个村庄或一组村庄。
中间层是曼达尔,它管辖区(即一组村委会)。
县委员会管辖整个地区的农村地区。
所有三个级别的乡村自治机构都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
所有村委会机构的三分之一职位保留给妇女。
此前属于邦政府权力范围的二十九个科目(宪法第十一附表)被转移到乡村自治机构。
第73号修正案不适用于印度许多邦的阿迪瓦西人口居住地区;然而,1996年为这些地区通过了一项单独的规定。
邦政府需要任命一名邦选举专员(独立于印度选举委员会),负责在乡村自治机构中进行选举。
邦政府需要每五年任命一次邦财政委员会。
市政机构
第74号修正案涉及城市地方机构(Nagarpalikas或市政当局)。
印度人口普查将城市地区定义为:
最低人口5000人;
至少75%的男性劳动人口从事非农业职业,以及
人口密度至少为每平方公里400人。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初步数据),印度约有3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
第74号修正案的许多规定与第73号修正案相似。
Nagarpalika的功能已列在宪法的第十二附表中。
印度人口中有16.2%是预定种姓(SC),8.2%是预定部落(ST),因此,地方政府为SC和ST都保留了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