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印度历史教程
- 古代印度历史 - 首页
- 印度历史研究
- 古代印度历史的写作
- 帝国主义史学
- 民族主义史学方法
-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
- 古代印度历史的来源
- 考古学资料
- 地理背景
- 古代文献中的地理
- 石器时代文化
- 中石器时代文化
- 新石器时代
- 印度的铜石并用时代
- 印度的铜石并用文化
- 哈拉帕文明
- 哈拉帕城市规划
- 哈拉帕手工艺和工业
- 哈拉帕文化
- 哈拉帕宗教
- 哈拉帕年代学
- 吠陀文明
- 吠陀社会
- 吠陀政治
- 吠陀宗教和哲学
- 雅利安入侵
- 后期吠陀时代
- 吠陀时代后的社会制度
- 印度哲学的成就
- 耆那教的演变
- 佛教的演变
- 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的征战
- 孔雀王朝
- 卡林迦战争及其影响
- 孔雀王朝时期的社会和经济
- 孔雀王朝的统治
- 南印度早期历史
- 小王朝时代
- 沙塔瓦哈纳时期的文学
- 沙塔瓦哈纳时期的社会
- 沙塔瓦哈纳时期的经济
- 沙塔瓦哈纳时期的科技
- 曹拉王朝
- 潘底亚王朝
- 切拉王朝
- 外来入侵者时期
- 笈多时期
- 笈多王朝的衰落
- 笈多时期的统治
- 笈多时期的文学
- 笈多时期的经济
- 笈多时期的科学和技术
- 笈多时期后的印度
- 戒日王时期
- 戒日王时期南印度
- 西干达王朝
- 卡马鲁帕的历史
- 戒日王之后的印度
- 古尔贾拉-帕蒂哈拉王朝
- 孟加拉的帕拉王朝
- 德干的拉什特拉库塔王朝
- 戒日王时期之后的文学
- 戒日王时期之后的社会
- 戒日王时期之后的经济
- 戒日王时期之后的宗教
- 参考文献和免责声明
佛教的演变
佛教由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元前566年创立。他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他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著名国王。
一位占星家预测乔达摩要么会成为转轮圣王(伟大的国王),要么会成为伟大的沙门(伟大的僧侣)。
乔达摩在很小的时候就娶了耶输陀罗。乔达摩看到一个老人、一个病人和一具尸体,感到震惊。此后,他被一位苦行僧圣洁的外表所吸引。一天晚上,他放弃了世俗生活,离开了家,妻子和儿子。
离开家后,乔达摩在两位著名老师的哲学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此后,六年深刻的冥想导致了真理的发现。乔达摩成为了“佛陀”,即觉悟者。
佛陀教义的主要原则由“四圣谛”表示,即:
苦(世界充满痛苦)
集(导致痛苦的原因)
灭(痛苦可以停止)
道(通往痛苦止息的道路)
佛陀的教义
欲望是一切人类悲伤的根源,结束不幸的可靠方法是消除欲望。
死亡是确定的,无法逃避,这会导致重生并造成进一步的痛苦。人们可以通过获得涅槃(解脱)来摆脱这种痛苦的循环。
为了获得最终的解脱(涅槃),佛陀建议“八正道”。这八条正道是:
正语,
正行,
正业,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正思惟,以及
正见。
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涅槃,这意味着摆脱进一步的生与死。
涅槃是永恒的和平与幸福的状态,或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佛陀用三个词概括了整个过程,即:
戒(正确的行为),
定(正确的专注),以及
慧(正确的知识)。
根据佛陀的说法,戒和定导致慧,而慧是涅槃的直接原因。
佛陀提倡“中道”,避免极端。
佛陀在开悟后访问了鹿野苑(现代的萨尔纳特),并进行了他的第一次说法(讲道)。
他的第一次说法被称为“转法轮”。
根据佛陀的道德教义: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而不是任何神或诸神。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做了好事,他将在更高的生命中重生,依此类推,直到他获得涅槃,最终从生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他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个人将重生到越来越低的生命中,每一世都使他离涅槃越来越远。
中道是最好的,人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即一方面是舒适和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严格的苦行。
佛教非常重视爱、同情心、平等心以及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不伤害众生。
佛教拒绝了吠陀仪式和习俗在获得解脱方面的必要性,以及婆罗门所假定的优越性。
佛陀的追随者分为两类:
优婆塞,即在家信徒,与家人生活在一起;以及
比丘,即放弃世俗生活并过着苦行僧生活的僧侣。
比丘过着佛陀本人创立的称为“僧伽”的公社生活。在佛教中,所有信徒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无论其种姓和世系如何。
女性也被允许加入僧伽,被称为“比丘尼”。
佛陀用大众的语言进行辩论。
佛陀及其追随者习惯于四处旅行,一年中八个月布道;而雨季的四个月,他们则在一个地方停留。
佛陀于公元前486年在拘尸那迦逝世,享年80岁。
佛陀火化后的骨灰分发给了他的追随者。
追随者将这些骨灰放在宝盒里,并在上面建造了“窣堵坡”。桑奇窣堵坡就是这样一个窣堵坡的例子。
耆那教与佛教
以下是耆那教和佛教哲学中的主要相似之处:
这两种哲学都承认世界充满了痛苦,而一个人的解脱意味着他从永恒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这两种哲学都从《奥义书》中汲取了其基本原则。
这两种哲学都不接受神的概念。
这两种哲学都非常重视纯洁和道德的生活,尤其是不伤害众生。
这两种哲学都强调善恶行为对一个人未来出生和最终解脱的影响。
这两种哲学都批评了种姓制度。
这两种哲学都用人民的通用语言宣讲其宗教。
这两种哲学都鼓励放弃世俗生活的想法,并组织了一个僧侣和尼姑的教会。
以下是耆那教和佛教之间的主要区别:
这两种哲学都有不同的历史起源。
这两种哲学在关于解脱的基本概念上存在差异。
耆那教非常重视苦行,并以非常严格的方式实践它,但佛陀批评了它,并建议他的弟子遵循介于安逸奢华的生活和严格苦行之间的中道。
佛陀谴责赤身裸体。
耆那教对不伤害动物的观点被夸大了。
佛教在五百年内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耆那教从未传播到印度以外。
佛教在其诞生地大幅衰落,而耆那教在印度仍然是一个有活力的力量,并在很大一部分有影响力的人群中拥有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