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印度史教程
- 现代印度史 - 首页
- 莫卧儿帝国的衰落
- 巴哈杜尔沙一世
- 贾汉达尔沙
- 法鲁赫西亚尔
- 穆罕默德沙
- 纳迪尔沙的爆发
- 艾哈迈德沙·阿卜达利
- 莫卧儿帝国衰落的原因
- 18世纪的南印度诸邦
- 18世纪的北印度诸邦
- 马拉地政权
- 18世纪的经济状况
- 18世纪的社会状况
- 妇女地位
- 艺术与绘画
- 社会生活
- 欧洲贸易的开始
- 葡萄牙人
- 荷兰人
- 英国人
- 东印度公司(1600-1744)
- 公司的内部组织
- 英法在南印度的斗争
- 英国征服印度
- 迈索尔的征服
- 韦尔斯利勋爵(1798-1805)
- 黑斯廷斯勋爵
- 英国权力的巩固
- 达尔豪西勋爵(1848-1856)
- 英国行政政策
- 英国经济政策
- 交通和通信
- 土地收入政策
- 行政结构
- 司法组织
- 社会和文化政策
- 社会和文化觉醒
- 1857年的起义
- 1857年起义的主要原因
- 1857年起义的扩散
- 1857年起义的中心
- 1857年起义的结果
- 对1857年起义的批判
- 1858年后的行政变革
- 省级行政
- 地方机构
- 军队变化
- 公共服务
- 与土邦的关系
- 行政政策
- 极度落后的社会服务
- 印度及其邻国
- 与尼泊尔的关系
- 与缅甸的关系
- 与阿富汗的关系
- 与西藏的关系
- 与锡金的关系
- 与不丹的关系
- 英国统治的经济影响
- 民族主义运动(1858-1905)
- 国大党的先驱
- 印度国民大会
- 国大党与改革
- 宗教与社会改革
- 宗教改革家
- 妇女解放
- 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
- 民族主义运动(1905-1918)
- 孟加拉邦分治
- 印度国民大会(1905-1914)
- 穆斯林与宗派主义的增长
- 自治联盟
- 争取自治的斗争
- 甘地领导地位的确立
- 贾利安瓦拉巴格惨案
- 哈里发运动与非合作运动
- 第二次非合作运动
- 第二次不服从运动
- 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 社会主义思想的增长
- 民族主义运动与二战
- 战后斗争
- 艾德礼的宣言
- 参考文献与免责声明
18世纪的社会状况
18世纪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以停滞和依赖过去为特征。
当然,全国各地并没有统一的文化和社会模式。所有印度教徒和所有穆斯林也没有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
人们被宗教、地区、部落、语言和种姓所分割。
此外,构成总人口中极少数的上层阶级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下层阶级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印度教
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社会生活的核心特征。
除了四个瓦尔纳外,印度教徒还被分成无数的种姓(Jatis),其性质因地而异。
种姓制度严格地将人们划分为等级,并永久地确定了他们在社会阶梯中的位置。
以婆罗门为首的高种姓垄断了所有的社会声望和特权。
种姓规则极其严格。禁止异族通婚。
不同种姓成员之间存在饮食禁忌。
在某些情况下,高种姓的人不会食用低种姓的人触碰过的食物。
种姓通常决定职业选择,尽管也存在例外情况。种姓法规由种姓议会和panchayats以及种姓首领通过罚款、赎罪(prayaschitya)和逐出种姓的方式严格执行。
种姓是18世纪印度一个主要的导致分裂和瓦解的因素。
穆斯林
尽管他们的宗教主张社会平等,但穆斯林也同样受到种姓、种族、部落和地位等因素的分割。
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宗教的两个教派)贵族有时因宗教分歧而发生冲突。
伊朗、阿富汗、突厥和印度斯坦的穆斯林贵族和官员往往彼此保持距离。
大量皈依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将他们的种姓带入了新宗教,并遵守其区别,尽管不如以前严格。
此外,由贵族、学者、祭司和军队官员组成的sharif穆斯林,以类似于高种姓印度教徒对待低种姓印度教徒的方式,轻视ajlaf穆斯林或下层阶级穆斯林。
广告